【編者按】中國工業氣體行業從改革開放初期的萌芽狀態,發展至今已成為支撐國家經濟轉型與新興產業崛起的關鍵力量。《氣體人——致敬中國氣體行業奮斗者》專欄旨在通過講述幾代“氣體人”的故事,展現他們面對挑戰時所展現出的堅韌不拔、勇于創新的精神。本專欄不僅回顧了老一輩開拓者的無私奉獻,也聚焦新一代技術人才的銳意進取,希望通過這些生動案例激勵更多人投身于推動中國工業氣體行業的持續發展中,共同書寫新時代的輝煌篇章。
【氣體人】程小華:24歲創業,兩度逆境重生
文/慕容素娟采編團隊
【本期人物】程小華,現任杭州普菲科空分設備有限公司總經理、高級工程師,兼任嘉興大學企業導師;2005年成立杭州普菲科的前身——天津普菲科機械設備有限公司,2008年二次創業,成立杭州普菲科空分設備有限公司。公司成立至今,程小華負責多項專利的研發,先后發表過三篇代表性學術論文(唯一作者)、一篇國際論文(通訊作者);多次獲得杭州市、浙江省的科技進步獎。公司廣東飛南PFK-11000/90大型VPSA制氧項目成功實施投產,成為我國大型VPSA制氧項目的一個重大突破,獲得了浙江省首臺套裝置,公司中國慶華35000NM3/H多塔多段的甲醇制氫副產二氧化碳系統,也成為該領域的一個重大突破,并完成了首臺套公關化認定,正在申報浙江省首臺套,普菲科也被央視譽為“工業用氣的探索者”。
圖示: 程小華
炎熱夏日被擰開的冰鎮汽水、新手機搭載的最先進的芯片、醫院里病人吸的氧、汽車工廠里的鋼板正被切割……這些在人們生產、生活中看似毫無關系的碎片,背后卻被同一樣東西串聯在一起——工業氣體。中國人說,它是工業的血液;外國人說,它是看不見的動力。總而言之,工業氣體是工業生產中必不可少的資料,小到零食包氣體填充,大到火箭發射,都有它的身影。這個聽起來陌生的名詞,一旦失去就會導致現代世界無法正常運轉。
工業氣體的特殊性,決定了保障它被制造出來的上游設備產業格外重要。程小華正是氣體設備領域里與眾不同的一位創業者,在他身上,既匯聚了“創業成功者”的素養和奇跡,更發生過命運弄人的驚心動魄。入職僅7個月,其業績便突破了千萬;25歲嘗試創業,28歲押上全部身家二次創業;公司創建初期,慘遭隊友釜底抽薪,生死一線硬控翻盤;公司壯大期,深陷擔保危機,直面困境不逃避,用堅韌和擔當實現逆襲重生。
今年44歲的程小華,創業已近20年,他從當年一無所知的毛頭小子,成為了中國氣體行業手握接力棒者。在當下氣體行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他和隊友們全力朝更高的目標挺進。
初入職場,人生第一課是理想與現實的斷層
1980年程小華出生,彼時改革開放的浪潮剛在我國掀起,也是在那時,隨著股份制公司和民營制造業的出現,我國的氣體分離與設備制造業孕育而出。命運的齒輪在這一刻交匯,悄然將程小華和氣體設備領域牽引著走到一起。
程小華能走入空分設備領域充滿了戲劇性。他大學學的是服裝生產與管理,上學期間有豐富的兼職經歷,同時在校擔任班長、學生會主席,能力突出。畢業前的校園招聘會上,程小華被多家公司錄取,但最終將他“搶到手”的正是他入職的這家氣體設備公司。
面試的老板透過程小華簡單的履歷,看出他是可塑之才,哪怕他后期還要回學校寫論文不能全職,對方都沒有猶豫,直接讓人力資源部給他辦了工資卡,并發了工資,提前“鎖定”。
2003年初,正值中國空分設備領域快速發展期,時至年底全國已有9000多套空分設備,產能在1000m?/h以上的超800套。這一年,程小華從大學畢業正式入職杭州這家氣體設備公司,并被派往駐北京辦事處開展銷售工作。他對北漂滿是憧憬,也對自己的事業格外有信心。
在去北京之前,程小華多少有些自豪和驕傲的,第一次踏上前往首都的火車,在途中就設想過無數種公司人員接站的情景。誰知,在北京站下車那一刻他就被猛地拉回現實。“我拎著兩個大包,徹底傻眼了,沒人來接,還得自己去公司。”程小華突然就認清了步入社會后理想與現實的斷層,在這座陌生的城市,“什么都得靠自己。”
程小華沒有被嚇退。他入職公司期間,正值人事動蕩期,很多公司的老業務員離開單干。他們的離職,給程小華帶來了機會。
入職僅2個月,他一躍成為北京辦的經理,“我有了更多接觸客戶的機會,這也為我以后做自己的企業奠定了基礎。”入職7個月后,程小華的業務銷售額突破了千萬,成為新銷售隊伍中第一個業績破千萬的員工。
除了行業人脈資源的積累,北漂期間程小華還利用閑暇時間學習其他知識,比如當時被稱為“華人管理教育第一人”的余世維的講座,他全都聽過。這些前期的知識儲備,都作為命運的饋贈,在他創業關鍵期拉了他一把。
2005年,25歲的程小華選擇創業,成立了天津普菲科機械設備有限公司,搖身一變成為老東家的代理商。
很多人20出頭的年紀要么還在學校讀書,要么還是剛入職場的“菜鳥”。而程小華用短短2年時間在北京站穩腳跟,并完成了初步創業的經驗積累,速度之快令人咋舌。
搭建草臺班子,“神奇的訂單”降臨
程小華的第一次創業,更像多種因素下的順勢而為。“我跟前老板商量好,我來做公司的代理商。”業務推進一段時間后,程小華發現前公司對自己有諸多掣肘,十分影響企業發展。這是他第一次站在帶頭人的位置,面對企業發展的問題。
一籌莫展之際,“轉機”自己找上了門。曾經離職單干的同事,了解到程小華的情況后,說服他一起合作。2005年7月份,程小華參股了朋友的公司,負責整個華北地區的銷售。他的能力也通這次合作凸顯出來,華北地區的銷售額占整個公司的60%—70%,成為公司業績挑大梁者。
2007年,既是程小華人生重大轉折的一年,也是中國空分設備領域重大變革的一年。
這一年,開封空分集團研發的特大型雙泵內壓縮空分設備投入使用,是中國空分行業達到國際水平的里程碑,也是我國空分設備領域從快速發展期進入穩步成熟期的標志。這一年,程小華回到杭州完成了自己的人生大事——成家,同年從參股的公司撤資。
撤資時,程小華是第三大股東。對于撤資的原因,他解釋:“我家鄉有成家立業的觀念,既然回到杭州結婚定居,那就要在當地立業。”,于是有了獨立成立一個新公司的想法。
2008年中國奧運之年,在舉國上下如火如荼地為北京奧運會籌備時,程小華注冊成立了杭州普菲科空分設備有限公司,正式開了二次創業之旅。他笑稱自己當時搭起來的第一支隊伍是一個“草臺班子”——程小華負責銷售;內勤交給自己的姐姐打理;只有一名技術,原公司干燥車間主任,是他原公司實習時候的師傅,又拉來創業失敗的表哥,輔助做技術;找了幾個電焊工,最終組建成了一支十幾個人的小團隊。
程小華說:“雖然我已經有兩年的創業經歷了,但開始時還是比較困難的。”。他二次創業的第一道坎,竟然是年齡。因為年輕,程小華租廠房時,對方總拿“斜眼”看他,心想:“一個小鬼頭怎么可能辦廠!”最后,他托同學幫忙,才租到了一個2000多平方米的廠房,外加一座700多平方米的辦公樓。
第二道坎,就是資金。結婚幾乎掏光了程小華所有的積蓄,為了創業他只好動用了16萬元彩禮,又加上從上個公司退股還回來的50萬元,湊了66萬元作為啟動資金。即便有了這筆錢也是捉襟見肘:“租廠房花了15萬,還得裝修、招人,66萬很快就沒了,我必須在短時間內拿到業務,解決燃眉之急。”
程小華清楚地記得,新公司注冊成功的日期是2008年2月1日。他在正月初九那天,從杭州跑到了冰天雪地的山西臨汾談業務,得到的回復卻是——北方習慣正月十五之后才上班。7天的等待無比煎熬,車間工人不斷追問程小華什么時候有訂單,可臨汾這邊連客戶都沒見到。終于熬到了見面,但跟客戶談過之后,程小華懸著的心卻更懸了,因為對方沒有明確表示合作與否,無奈之下他們不得不在臨汾繼續等待。
二十天的等待和煎熬,項目始終沒有簽約的跡象,程小華的心態有點崩了,人也很焦躁。無計可施之下,他決定去五臺山拜一拜,釋放一下沉重的心情。哪知正是這次尋求慰藉之旅,讓他得到了上天的“恩賜”。
程小華剛到五臺山,無意中獲悉,五臺山腳下的一家鑄造企業需要采購制氮裝置。他沒有猶豫,直接出擊,不僅見到了對方的關鍵技術和商務負責人,還順利敲定了合作,最終以57萬元的價格簽下了普菲科成立以來的第一個訂單。
隨后,老天爺像是要追著程小華喂飯一樣,他們很快又跟同樣來自山西臨汾的志強鋼鐵簽訂了兩臺800方制氮裝置的合同,僅僅過了一周之后,意外的驚喜又接踵而來,第一個拜訪的客戶終于確定了采購意向,通知前往簽訂合同。
這三筆“神來之筆”的訂單,一共200多萬,成為普菲科的第一桶金。“那時候非常開心。”程小華的喜悅溢于言表,“簽了這三份合同,公司馬上就能步入正軌了。”
偶然的背后,定有“必然”。看似是“五臺山”效應帶來的好運氣,實則是普菲科乘上了政策改革的順風車。那會兒正值鋼鐵行業小高爐換大高爐的改革,“要求淘汰500方以下的高爐,全部換成800方以上的高爐,同時要求以前用煤氣反吹的布袋除塵工藝,改成氮氣反吹,要求高爐采用氮氣爐頂密封,”程小華提及,政策的春風拂面而過,為程小華企業的發展提供了先天條件。
圖示:廣東飛南制氧項目進場施工前的實地考察
隨著2007年中國空分設備的重大突破,一大批本土空分設備制造企業,緊跟世界空分設備技術發展的步伐,國產空分設備的技術和性能指標開始與國外比肩。
這時,空分設備行業中變壓吸附制氮就處于“從無到有”的過程,能做的廠家并不多,程小華的公司不僅是行業稀缺企業,更是鳳毛麟角的擁有相關生產經驗的企業。更重要的是,經過第一桶金的三筆訂單后,他們在山西鋼鐵企業中的口碑非常好。再加上,大批量改造鋼鐵高爐的契機,程小華無意間抓住了行業需求,令他將山西地區絕大部分高爐置換業務拿下,訂單一個接一個,勢如破竹,公司業績更是一路開花。
這也在程小華心中埋下了一顆種子——企業要想發展,必須緊跟行業政策改革的風向。
遭遇兩次生死轉折,壯士斷腕直面死局
2012年是程小華在空分設備領域的分水嶺,在此之前,他主要負責企業的銷售,技術部分全權交給工程師。但在這一年之后,他開始深入涉足技術,不論是杭州普菲科的課題項目,還是專利技術及論文。
能讓一位企業帶頭人跳出舒適圈,跨界搞技術研究,一定是非同一般的原因。談及第一次的“生死轉折”,程小華直言自己從“銷售員變消防員”,這一切歸根結底都是“技術”受制于人導致的。
圖示:2024年中國國際氣體展與外國客戶技術交流
“最近幾年,國家一直在鼓勵企業提質增效,往高層次發展,因為低端競爭只會把企業越拖越垮。”程小華說,從2008年起,普菲科開始給四川某大型研究院做OEM貼牌。隨著他越了解行業的先進技術,越清楚地意識到他們公司賣出去的只是“簡單的設備”,如果想要走的更遠,必須重視技術創新,手里要握有行業領先的專利技術。
2010年程小華在成都成立技術研發中心,請了一對技術過硬的工程師夫婦,通過技術入股參與研發中心的經營。這種合作模式一開始很成功,公司產值一度到達7000多萬元,對方強悍的專業能力,使得程小華對他們十分信任,把技術中心全權托付給兩人。可恰恰是這份信任,讓他栽了大跟頭。
一次偶然的機會,程小華發現工程師夫妻不僅接私單,還因此出現了重大紕漏。雙方坐下來交涉時,對方竟獅子大開口,想吞下程小華的公司,否則就撂挑子不干。
“如果彼此在這樣的前提下合作,那肯定不合適。”程小華毅然決然地拒絕了對方的要求。工程師夫妻走的非常干脆,程小華知道,他們在等著看笑話,想讓自己去求他們。
憋著心中的這口氣,程小華更加堅定了必須親自操刀項目的決心。
可真等進入項目后,程小華傻眼了,他沒想到是“地獄模式”,還極有可能帶來滅頂之災。“我們所對接的600多萬元訂單的背后,支撐著一個上億元的大項目。如果我們出了狀況,造成主裝置有問題,后面的損失會達數億元,哪怕賠上整個公司都不夠。”
程小華努力讓自己的理智回籠,思考對策。他從杭州貸款了500萬,專門用于成都技術中心的運營、解決現有的困難和聘請專家。為了能夠盡快找到合適的專家,他開出了當時令人瞠目結舌的條件,30萬元的年薪,30萬元的離職保障金,4%的干股。2012年,這樣的待遇已遠高于高精尖科技公司的薪資水平了。
遠超同行的高薪,既是程小華的大智慧,也是他的魄力。因為,大公司的專家一致認為跳槽到小公司沒保障,程小華只有以豐厚的報酬才能吸引到專家。
一個月后第一位專家到崗,半年內四位專家陸續加入,程小華從銷售員變“消防員”,化解了這次滅頂之災。吃一塹長一智,程小華正是吃了這樣的“悶虧”,才會突然大變樣,從銷售跨界到技術。
在公司大步前行三年之后,程小華遭遇了人生第二個“滅頂之災”。
2015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正式宣布,人民幣將加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特別提款權(SDR)一籃子貨幣當中。也是這一年,程小華身上同樣發生了一件與“錢”有關的事——財務擔保危機。他為朋友擔保了1380萬元貸款,然而對方無力償還跑路了,債務轉嫁到他頭上,直接對他和公司造成了毀滅式的影響。
擔保危機只是開始,其引發的財務問題,就像雪球一樣越滾越大。
先是政府方面。當時程小華剛在開發區買了地,打算建新廠房。擔保危機出現后,政府方面擔心程小華資金不足,建議他把地退了,他沒有同意,這意味著程小華要在償還1380萬元債務的基礎上,再花2900多萬元造廠房,壓力可想而知。
緊接著,競爭對手迅速散布謠言——程小華擔保出問題了,普菲科要倒了!很快,供應商便來催要貨款。小股東們見狀,認為程小華的擔保危機影響公司發展,前景堪憂,也要求退股。他的資金缺口,一度逼近7000多萬元。
有人建議程小華宣布破產,來減少一些經濟壓力。可他愣是咬緊牙關就不宣布破產,他說:“我要對客戶負責,他們把那么大的項目交給我,我不能因為自己的問題搞砸了。”同時,程小華還一定要把廠房造起來,“我要告訴所有人,普菲科沒有倒,我們仍在建新廠房和辦公樓。”這既是給他自己鼓氣,也是為爭一口氣。
還款過程中,供應商想用公司的車抵貨款,程小華沒有猶豫,直接讓對方開走。對小股東們,他也二話不說,要錢給錢,要抵押物給抵押物。最終,他的房產、公司的車全被用來抵錢了。
此外,他的婚姻也在這一時期發生了變革,可謂是人生遭遇全方位的暴擊。
程小華沒有被壓垮,他頂著一口氣,帶著壯士斷腕的魄力,直面死局。他首先要做的是,不內耗。“我沒聽別人的建議,去找欠債人追錢。”程小華說,“對方走投無路才跑的,即便我找到他,也拿不回錢,還不如把精力放在自己的企業上,做好自己的事。”
其次,是能抗壓。哪怕是最難的那段日子,程小華也沒有失眠。“睡覺的時候,我會把負能量撇開。”他談道,“自己有了精神,才有精力去應對這些事。”沒被干趴下才有資格東山再起,很多時候,打敗人們的不是困難本身,而是當事人對待困難的態度和狀態。
最后,是企業經營層面的策略。程小華非常看好行業的發展,他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先“壯士斷腕”,為公司做瘦身,再等待時機打翻身仗。在保障新廠房建設的情況下,程小華將石家莊分公司交給小股東打理,并解散了成都技術研發中心,把技術人員安排回杭州上班。
當時,程小華給自己劃了一條底線——必須維持企業的正常經營,并且決不能欠別人錢。
2016年普菲科的新廠房終于建成,程小華仍深陷財務危機之中。恰在這時,他幸得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位“貴人”出手相助。對方以入股及購買他房產的名義(程小華仍繼續居住在房子里),打了2000萬元到他帳上,并且不要利息,幫程小華化險為夷。
由此,程小華絕處逢生,得以度過人生又一重大難關。在他緩過來后,朋友退還了公司股份。
扛過來后,程小華認為危機中也有利好的一面。小股東們為了及時擺脫“困局”,同意只用很少的錢,退還了持有的股份份額。現在程小華對公司100%持股,他說:“我進入這個行業,就要百分百承擔責任,我是無限連帶責任。”此外,經過這次危機,銀行對他和公司也更加信任,無需抵押貸款,全部是信用貸款。
輕舟已過萬重山,程小華感謝那個在絕境中沒有放棄、直面死局、不逃避的自己。
行業轉型升級階段不斷蓄能,做好亮劍的準備
如今,在程小華的帶領下,團隊80多位員工創造出了過億的銷售額,其中有一半人在忙碌于湖北新工廠的建造中。提起現在的普菲科,程小華滿是驕傲,“公司的幾項技術也在行業中領先。”在業界的口碑非常好。
經過十幾年的發展,變壓吸附制氮裝置、VPSA制氧裝置、甲醇制氫裝置、天然氣制氫裝置等一系列產品,已經從程小華剛進入行業時的“起步階段”,發展為“高競爭”賽道。同時,我國正在推進“雙碳目標”,綠色化、智能化技術的應用,也將推動工業氣體行業的發展。
“在這樣的變革下,低端競爭已無法滿足行業發展需要。”程小華舉例,通過技術升級以前一方氮氣0.8元的生產成本,被壓縮到現在的0.15元,在這個過程中能耗減少、碳排放得以控制,幫客戶降低了成本、實現雙碳目標。因此,“以往低效、高能耗、大眾化的空分設備產品,會被節能、環保、綠色的產品慢慢取代。”
“未來,空分設備一定是技術和升級換代的競爭,而非低價競爭。誰掌握了技術,誰就掌握了先機,誰就能成功。”程小華肯定地說。基于這樣的考量,他開始推進湖北新工廠的建設,進行技術研發和升級,以求實現工業氣體全產業鏈的發展和布局。
除此之外,國產替代,也是空分設備領域的一大發展方向。
程小華說:“過去我國氣體行業非常依賴進口,包括吸附劑、催化劑、材料等,但現在國產的品質也非常好。”以碳分子篩為例,程小華他們先后用過德國和日本的,現在國產的吸附劑不僅價格實惠,而且性能還好。一些他們自己產品的規模和性能也已經超過了國外,比如其制氧系統的能耗,達到0.28度電即可生產一方氧氣,遠遠低于某些國外公司的產品,而且單套規模也可以提升到20000NM3/H以上,真正的實現了超越。
下一步,中國空分設備領域,一定會在卡脖子的技術上,逐一實現國貨替代進口。如空分設備里使用的“膜”,雖然目前被美國空氣產品公司壟斷,但程小華相信國內企業在不久的將來一定可以做出“平替”,因為現在已經有性能相差無幾的產品了。
“中國氣體行業發展空間巨大,今后將是黃金發展時期。”程小華信心十足。
為了抓住黃金機遇,程小華已有清晰的規劃:現階段,他們要將自身打造成‘全產業鏈’發展的平臺,并逐步向集團型公司發展,以公司為平臺,讓人才充分發揮才干、當家作主。同時,不斷進行技術研發,他們現在正研發的吸附材料和催化材料,已經小有眉目了。
除了立足國內,程小華還要帶著中國空分設備“走出去”。目前,他們已經跟印尼最大的氣體公司達成了戰略合作,接下來還要去馬來西亞、泰國等東南亞國家,經過出海歷練后,將跟隨中國氣體企業出海萬里行組委會走向全球。
2024年1月,央視《匠心智造》欄目播出了關于普菲科的紀錄片《工業氣體的探索者》,正是對程小華一路拼搏的最好詮釋。
從2003年進入空分設備領域,程小華已經在這個行業摸爬滾打了二十多年,經歷了人生的大起大落。回顧過往,他認為:“創業不能只局限于自身利益的得失,想要在一個行業脫穎而出,就要有犧牲精神。這樣能換來更多人的幸福,因為一個企業除了領頭人外,還有一群托舉著企業的員工。”
圖示:普菲科杭州公司團建活動
程小華還談道:“人必須要有堅定的信念,以及勇于亮劍的精神。”與其抱怨環境,不如腳踏實地干事業,否則機會來了也抓不住。
在邁進工業氣體新時代的征程上,程小華和他的小伙伴們緊握接力棒,亮劍前行!
業務咨詢:932174181 媒體合作:2279387437 24小時服務熱線:15136468001 盤古機械網 - 全面、科學的機械行業免費發布信息網站 Copyright 2017 PGJXO.COM 豫ICP備1201980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