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16日-18日,第六屆城市防洪排澇國際論壇(IFUFC 2023)在武漢成功召開。中國科學院院士、武漢大學水安全研究院院長,夏軍線上分享了題為《長江中下游城市內澇與雨季污染協同治理的思考及建議》的大會報告。
現將部分精彩報告內容分享如下
▼
報告重點提到了三個方面,一是長江中下游城市內澇及雨季污染問題,二是城市水方法對問題的分析,三是涉及的問題及建議。
自2016年重慶會議以來,總書記已五次視察長江,強調長江經濟帶應走出一條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新路。長江經濟帶城市群是國家經濟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尤其在中下游地區,其經濟貢獻舉足輕重。然而,該區域也面臨著獨特的挑戰。由于河網密度高、降雨量大和人口密集,水安全問題尤為突出。盡管長江大保護項目取得了顯著進展,但區域發展仍然存在不平衡現象,特別是長江中游城市群面臨著較大的挑戰。
夏院士及其團隊研究表明,中游城市群在應對城市內澇、水環境保護等方面壓力巨大。近年來,氣候變化加劇了洪澇災害,導致該地區經濟損失顯著增加。此外,雨季期間,城市水體質量面臨嚴峻挑戰,特別是面源污染問題,給水體達標率帶來巨大壓力。例如,去年3月,武漢因強降雨導致水污染現象,盡管迅速得到了控制,但仍對城市水環境造成了嚴重沖擊。因此,治理長江中下游城市的內澇與雨季污染的問題刻不容緩。
隨著21世紀水科學的進步,城市水系統研究正面臨新的挑戰。夏院士強調,在傳統城市水文和環境保護研究的基礎上,需加強水與氣候、環境、生態和社會的綜合研究,以應對變化環境下的水安全問題。水循環作為城市系統科學的紐帶,對城市水安全和綠色發展至關重要。
近年來,我國在海綿城市建設方面取得了顯著進展,特別是在以任南琪院士為領銜的海綿城市建設專家委員會的領導下,海綿城市發展已從1.0版本逐步升級至4.0版本,實現了綠色與灰類設施的有機結合。這一系列創新為城市水安全提供了新的解決方案。此外,城市水系統科學5.0在長江經濟帶的應用,為解決內澇與雨季污染問題提供了重要支持。通過多尺度水循環的深入研究,該系統正在為長江中下游地區的水安全和可持續發展做出積極貢獻。
夏院士為長江中下游城市內澇與雨季污染協同治理分析了以下三點內容:
第一,長江中下游城市正面臨內澇防治和水基礎設施建設的多重挑戰。首先,現有的城市內澇防治體系亟需系統化和協同治理。盡管許多城市已建成防洪和排澇工程,但不同工程體系間缺乏有效銜接,導致在強降雨時內澇頻發。特別是老城區的排水系統設計標準較低,無法應對短時強降雨。
第二,海綿城市和韌性城市建設仍需加強。盡管我國已通過多批試點城市取得了顯著成效,但覆蓋率不足,許多城市仍依賴傳統的灰色排水系統,導致雨水入河污染負荷高,水質惡化嚴重。數據顯示,長江中下游城市的雨污混接比例高達26%至70%,成為治理難題。
第三,水基礎設施的運行效率也有待提升。當前,城市排水系統在“源-網-廠-河”一體化聯控聯調方面仍停留在傳統經驗階段,缺乏智慧化管理。這一現狀導致調度難度大、能耗高,河網流態不利于污染物自凈及生態環境構建。因此,提升多部門協調和系統化治理成為當務之急。
在應對城市內澇防治的挑戰上,夏院士提出了建立三級內澇協同防治體系的建議,強調加強內澇安全管控。這一體系應涵蓋城市排水、防洪和應急管理三個層面,以有效緩解內澇危害。院士指出,當前的城市排水系統建設雖有進展,但各工程目標間的銜接仍需加強,特別是在防洪標準、排澇治理等方面,應由多部門聯合攻關,合理制定內澇防治目標,同時提升內澇防治措施的系統性,重視外洪與內澇的協調銜接。例如,武漢市在2016年內澇事件后,加強了泵站應急排水,但外洪高峰期內澇排放仍面臨巨大挑戰。因此,構建一個涵蓋市政源頭減排、排水管渠、智慧預警等多層次的綜合性防治體系,成為關鍵任務。
此外,完善內澇防治的體制機制創新,明確部門職責,建立信息共享與聯防聯治的機制也很重要。湖北省政府提出“十四五”期間的流域綜合治理方向,為城市內澇應急防治體系的建設提供了有力支持。通過統籌協調,各部門需共同努力,以確保城市水安全和環境保護目標的實現。
為應對城市內澇與雨季污染問題,夏院士建議構建城市“綠-灰-藍”設施耦合的工程體系,實現源-網-廠-河設施一體化協同運行與調控,從而有效控制雨季污染。這一體系強調源頭減排、過程蓄排、末端治理的有機結合,并呼吁多部門協同,提升城市排水系統的運行效能。統籌建設部門、排水部門與生態河道管理部門,以綠地廣場、排水管網和生態河道為核心,構建多層次的污染削減體系。通過整合城市模擬器和流域綜合治理數字孿生系統,進一步提升城市水環境監控與調控能力。
夏院士還提議推進水體品質提升與生態修復,以改善城市宜居性和人民獲得感。通過優化城市水系統結構、修復河湖生態系統,打造水清岸綠的城市水景觀,最終實現生態修復和水體質量提升的目標。院士強調,長江中下游城市在我國社會經濟中具有重要地位,內澇和水生態退化問題亟需綜合治理。通過三級內澇防治體系和“綠-灰-藍”設施工程的協同推進,能夠 有效應對城市水環境的挑戰。
中國工程院工程科技學術研討會——
第二屆城市與重大基礎設施韌性研討會
第七屆城市防洪排澇國際論壇
時間地點:2024年11月7日-9日、中國?上海
會議聯系:17317538277(微信同號)
會議網址:http://www.ifufc.com/
業務咨詢:932174181 媒體合作:2279387437 24小時服務熱線:15136468001 盤古機械網 - 全面、科學的機械行業免費發布信息網站 Copyright 2017 PGJXO.COM 豫ICP備1201980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