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14日《工人日報》在“紀念改革開放40年”特別報道中,專版刊發長篇通訊《首鋼記憶》,《首鋼日報》今日全文轉載。
作為特大型國企,首鋼的每一步發展都在某種程度上具有探路者、先導者的示范意義,為國企及工業企業的發展積累了寶貴的實踐經驗。他們“敢闖敢堅持敢于苦干硬干,敢擔當敢創新敢為天下先”的精神,也鼓舞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產業工人。
首鋼集團有限公司工會主席梁宗平將首鋼改革開放以來的發展概括為“三步跨欄”:
一是“承包制”,從哪怕是蓋一個廁所也要申請國家計劃專項使用資金,到獲得經營管理自主權后,生產力大解放,實現了國家、企業、個人三者利益大增長,創造了工業企業改革的“首鋼模式”;
二是首鋼大搬遷,鋼鐵主業從北京搬遷到河北省唐山市曹妃甸,建起了一座臨海靠港、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千萬噸級大型鋼鐵企業,成為疏解非首都功能、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先頭部隊;
三是正在進行的,要在北京老廠區打造新時代首都城市復興新地標。
每一步改革中,至關重要的是實現越來越好的發展。
——題記
三四十年前,在北京一提起首鋼,沒有人不知道,沒有人不羨慕;二十幾年前,說到首鋼,也是為人所熟悉的。而近年來,首鋼似乎有些沉寂了。
“首鋼不是停產了嗎”“首鋼不是搬走了嗎”“首鋼不是改成冬奧組委的辦公室了嗎”“我知道首鋼男籃”……這些反應和印象,與實際情況相差很遠。
從“工廠”到“企業”
11月26日,記者與首鋼宣傳部的同志約好一起去位于河北省唐山市曹妃甸區的首鋼京唐公司采訪。和記者同車前往的是幾位退休老同志,當年都是首鋼的筆桿子。這次他們受邀回首鋼,為紀念明年的首鋼建廠100周年編書。
途中,大家說到不久前幾家新媒體搞的“改革開放40年40企40人”網絡投票,首鋼老領導周冠五名列其中。
“那可是首鋼改革的功臣,是當年中國工業企業改革的旗幟和先鋒??!”說起周冠五,幾位老人非常激動,為自己經歷了首鋼的周冠五時代而自豪。
“當年最讓首鋼出彩的是,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首鋼在全國工業戰線率先實行了‘承包制’?!?/p>
一路上,大家七嘴八舌回憶著當年首鋼的改革故事。
首鋼改革之前,國家下達多少任務就生產多少,企業的生產銷售都是國家計劃好的,企業能掙多少錢也是有數的,按部就班地做就可以了。哪怕是企業要蓋一個廁所,也須國家計劃中有專項的使用資金才行。
“周冠五是個有膽識的人!”1979年3月,首鋼主動申請擴大企業權限試點,當年5月就被國家經委等6部委確定為第一批國家經濟體制改革的8家試點企業之一。緊接著,擴大國營工業企業經營管理自主權、實行利潤留成、開征固定資產稅、提高折舊率和改進折舊費使用辦法、實行流動資金全額信貸等5個改革的配套文件一并發布。
據老人們講,首鋼的“承包制”是企業獲得自主權后,被“逼”出來的。
1981年,國家對鋼鐵限產,首鋼的減產任務是36萬噸,占上一年度總產鋼量的9%。然而幾乎同時,北京市政府下達了指令:作為北京市工業企業的“排頭兵”,首鋼當年的上繳利潤要力保達到2.7億元。而實際是,“把首鋼的全部家底都抖出來,滿打滿算利潤最多2.65億元,都繳上去了,等于企業留成一分錢都沒有,職工的福利更不可能了?!?/p>
無奈之下,周冠五提出了“利潤包干”,即在保證完成2.7億元利潤上繳的前提下,超額的利潤由首鋼按4∶3∶3的比例自主分配使用——40%用于生產發展,30%用于職工集體福利,30%用于工資獎勵。
“這樣的想法在當時是很大膽的。不能不說是當年改革開放、思想解放的結果。很了不起!”老人們說。
如此改革的結果是,當年,首鋼的利潤達到了3.16億元。在上繳2.7億元后,首鋼第一次有了可以自主支配的4000多萬元。
嘗到了甜頭的首鋼,隨即在“利潤包干”的基礎上,提出了“利潤遞增包干”的新承包方案:以1981年上繳利潤2.7億元為基數,每年遞增7.2%上繳國家,超額的部分歸首鋼,按照60%用于生產發展、20%用于職工集體福利、20%用于工資獎勵的方式,分配使用。
資料顯示,“承包制”給首鋼帶來的綜合效益非常明顯:到1988年,首鋼鐵礦石產量1975萬噸、生鐵產量336萬噸、鋼產量357萬噸、成品鋼材產量314萬噸,分別是1978年的175.9%、137%、199.4%、268.4%。企業積累增加,生產規模不斷擴大,職工收入翻番增長。
首鋼“承包制”實行了15年。到1994年,首鋼鋼產量從1978年的179萬噸擴大到824萬噸,名列全國第一。
當時,首鋼的改革尤其是“承包制”所取得的成就,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1982年介紹首鋼“承包制”的書籍發行量高達40萬冊,全國各地每年有上萬人次來首鋼參觀學習。首鋼成為全國工業改革發展的一面旗幟,周冠五也成為中國經濟界的風云人物,在1985年登上了《中國企業家》創刊號的封面。老人們表示:“沒有周冠五就沒有當年首鋼的‘承包制’,沒有‘承包制’就沒有首鋼后來的騰飛?!?/p>
也就是在這個過程中,首鋼由計劃經濟時代的“工廠”開始了向市場經濟時代的“企業”轉變。
一場險情,一番討論
同車的幾位老人年齡都在60多歲,親歷了首鋼改革的整個過程。他們告訴記者,上世紀80年代有這么一說:農村改革看小崗,工業改革看首鋼。
“但首鋼的‘承包制’絕不是‘一包了之’,與之配套的還有從嚴治廠的措施。”
當年周冠五推出的“三個百分之百”的“崗位責任制”,讓老人們記憶猶新:規章制度必須百分之百地執行;違章違制百分之百地登記上報;違章違制者不論是否造成損失,都要百分之百地取消當月獎金。
當時推行的崗位責任制“非常嚴”。比如,遲到一分鐘或者在車間不戴安全帽,都會被扣獎金。一般的違規最少扣罰一個月的獎金,嚴重的則要罰去三個月甚至更多的獎金。
當時還有一個故事上了《工人日報》,引起了一番討論——
一天上午,煉鐵廠修理車間起重班為二高爐更換熱風閥。突然,12.5噸重的熱風閥在空中打起了轉,鋼絲繩擰成了麻花,出現險情。
正在地面作業的張德勤師傅飛步跑上20多米高的熱風爐平臺,把身子探出欄桿外,排除了故障,保證了吊裝工作的順利進行。
張師傅危急時刻的忘我精神值得稱頌,但情急之中他沒有系上安全帶,違反了安全規程。按廠里的規定,張師傅被扣除了當月獎金。
奮不顧身做好事,最后落了個罰,這事在職工中影響很大。
《工人日報》把這事刊登出來,還配了個小言論。隨后,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編輯部、作者和張德勤本人收到了60多封來自全國各地的信件,大家眾口一詞為張師傅鳴不平——“人家急于排除故障才忘了系安全帶,這也要扣獎金,情理不通?!薄白龊檬逻€受罰,以后誰還去學雷鋒?”
為此,《工人日報》記者專門采訪了張德勤師傅,該報還發表了張師傅寫的題為《嚴是愛,松是害》的文章,作為對全國關心他的讀者的答復。他在文中寫道:“我一個月雖少拿了十幾塊錢獎金,但對我的教育卻是深刻的。假如我為了爭分奪秒排除故障,一下子從高空掉下來,摔不死也得落個重殘,那時恐怕同志們又該為我惋惜了!我們小組有一個同志,在1979年一次高空作業時,沒有拴好安全帶被摔成粉碎性骨折,至今臥床不起,全家人的美滿生活被一條沒拴好的安全帶給破壞了。我一想他,就覺得領導這次扣除我全月的獎金是完全應該的。我們小組在我違規違制的那個地方,專門放好兩條安全帶。今后,更換熱風閥再發生鋼絲繩打麻花的事,就可以隨手系上安全帶,既能快速處理故障,又保證了安全……”老人們感嘆:“這么一件事,現在來說已經不值得大驚小怪了,但是,當時卻成了大家爭議的問題。所以說,真正的改革是對人們舊有觀念的改變?!?/p>
“承包制”帶來激情燃燒的歲月
路上堵車,走走停停。這也讓記者有了更多時間聽老人們長話當年。
“上世紀80年代,改革給首鋼帶來了最輝煌的時光?!?/p>
“‘又要馬兒跑,又要馬兒不吃草’,這樣的好事不可能有。”老人們說,“當年首鋼的‘承包制’之所以獲得巨大成功,就在于把國家、企業、職工三者的利益結合好了。”
實行“承包制”同時,首鋼在職工中開展工資升級活動,提高職工的技術和收入水平。企業實現利潤每增長1%,工資總額就增長0.8%,由于實現利潤平均每年增長20%,工資總額每年就平均增長16%。每年有20%的職工被擇優升級。
所以,首鋼在“承包制”年代,上繳國家的利潤年年遞增,企業生產規模、經營領域不斷擴大。更重要的是,職工個人腰包越來越鼓、福利越來越好。
“那時大伙兒都自愿加班加點、想方設法提高工作效率,而且時時處處注意節約每一滴油、每一把棉絲。因為,大伙兒知道,自己工作上的每一個細節都會和收入相關聯?!?/p>
那些年,首鋼子弟就業都想辦法留在首鋼,很多北京人都以進入首鋼工作為榮。老人們驕傲地告訴記者:“那時候首鋼待遇不是一般的好,工資高、福利好。吃的喝的用的幾乎什么都發。企業還為此建了面包、香腸、餅干、麻花、冰激凌、汽水等副食以及洗衣機、電風扇、家具生產線。那時候還有一個慣例,每年都搞全員的年終會餐。”
“那時候地鐵1號線上,如果滿車廂是香腸味兒,準是首鋼又發香腸了;如果滿車廂是酒味兒,準是首鋼又會餐了。”
“上世紀80年代末,首鋼還在遼寧綏中建了一座能接待5000人的療養院,安排職工和家屬輪流去療休養。還在海邊搞起了水產養殖,低價出售給職工。”
“那時候企業每年蓋10萬平方米房子分給職工,職工結婚不出兩年就能分到房子?!?/p>
“那時候年輕人找對象都愿意找首鋼的!”
“北京市第一個購買私家車的工人就是首鋼工人,《工人日報》還進行了報道。”
……
那時候,真是一段激情燃燒的歲月啊!
從石景山到曹妃甸
北京首鋼老廠區距離天安門18公里,當初建廠時算北京城比較偏遠的地方,隨著城市建設發展,逐漸“中心”起來。無論從北京作為國際大都市的環保要求和城市發展空間布局需要,還是企業自身發展需要,首鋼都要作出新的戰略選擇。
進入新世紀,首鋼開始了戰略性搬遷調整,完成了在河北遷安、秦皇島、曹妃甸的三大鋼鐵基地建設。
曹妃甸的首鋼京唐公司成為首鋼新時代改革發展的標志。
曹妃甸地處渤海灣,是一處深水良港,常年不凍不淤,因傳說島上曾建有唐太宗李世民一曹姓妃子的廟宇而得名。
“首鋼京唐鋼鐵廠是完全按照‘新一代可循環鋼鐵流程’的構想建設的,從設計、施工到運行都體現著我國冶金行業的綜合實力水平,在國際上是一流的?!本┨乒竟敝飨跹┣嘟榻B道。
如果不聽介紹,誰也想不到這個環境優美的現代化鋼鐵企業是建在人工“吹沙造地”的沙地上的?!斑@里的建筑地基要打到沙地下面的巖石上,這里的植被是人工移土栽活的。”
“剛來時,這里除了廠房就是黃沙,在室外說話沙子都能刮到嘴里,回到屋里第一件事是撲拉頭發里的沙子、抖落衣服里的沙子。”王雪青說。
而現在,這里有錯落有致的現代化廠房、自動化的生產設備,以及花園式的廠區和海濱公園、簇新的宿舍樓、餐廳、食堂、健身房、游泳館、候車大廳等生活設施,廠區規劃齊整,雙向四車道交通,如同進入一座新城。
而這些值得夸口的業績背后,是首鋼職工付出的努力和艱辛。從北京老廠區來這里工作的職工平常的生活節奏就是“車間——食堂——宿舍”,經常是衣服都不用換,上班和下班沒有什么區別。而周末的節奏是:星期五中午下班后,先去食堂吃飯,然后回宿舍換下工作服,簡單收拾完便匆匆趕往位于廠區的候車大廳,乘坐下午1點半的大巴回北京,300公里的路,4個小時左右到家,星期日下午再返回曹妃甸。
10多年來,4500多名首鋼職工就這樣像候鳥般每個月數次往返于北京的家和曹妃甸的廠子之間。
煉鋼作業部煉鋼區作業長王建斌是2008年9月第一批從北京首鋼老廠區調到京唐公司的生產崗位工人。“這些年已經習慣了,自己能參與建設世界一流的鋼鐵企業,還是感到蠻驕傲的!”他說,“唯一覺得虧欠的就是,沒有照顧好家里。家里有80多歲的父母,愛人身體也不好,兒子上高中時就成了家里的主勞力,每次大人生病都是由兒子送到醫院……”
王建斌生長在鋼鐵工人家庭,從小對煉鋼廠就有感情,是名副其實的“鋼二代”。1986年,他從首鋼技校煉鋼專業畢業后進入首鋼,正趕上首鋼改革風生水起的時候。企業快速發展需要,加上個人勤奮,王建斌從爐前工做起,歷經值班工長、煉鋼高級技師,到如今成為公司內外小有名氣的煉鋼專家。首鋼很多地方新爐投產都要王建斌來開爐,他成了首鋼的“開爐專業戶”。
然而,初到曹妃甸,他這個“技術大拿”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難——京唐公司建有5座國內最大的300噸轉爐,集成了“全三脫”煉鋼、“干法除塵”、“聲納化渣”等16項國內外先進工藝,冶煉過程全部電腦控制,操作界面全是英文。這對從技校畢業已經20多年,電腦、外語都不太靈光的王建斌而言顯然是極大的障礙。
一切似乎“歸零”了,但王建斌沒有放棄。他把休息時間都用來學習英語和新知識、摸索新設備性能結構。不到半年時間,他就能“一鍵式”煉鋼了。2013年,“王建斌首席技師工作室”成立;2015年,王建斌被評選為全國“百姓學習之星”。
“京唐公司5座轉爐,每座爐的第一爐鋼都是我煉的!”王建斌對此很自豪,同時充滿感恩,“如果不是趕上好時候,我也沒有機會成長為今天的我。”
在首鋼京唐公司,記者參觀了世界級大高爐、技術領先的軋機、京唐公司自有碼頭、操作無人化的智能物流庫、海水淡化工程、微生物工程……被所見所聞深深地震撼。
與記者同行的退休老人們也看到了:從北京到曹妃甸,京唐公司不是簡單地把首鋼老廠從石景山搬到了大海邊,而是經歷了全面的升級改造。產品結構也進行了整體調整,從供應建筑行業為主的初級產品,發展至現階段的高端板材,全面供應國內主流裝備制造企業。以前首鋼的板材只能壓到四五毫米,現在能壓到0.12毫米,比紙片還薄。從造船的寬厚板,到汽車用板、家電外殼用板,再到小飲料罐用的鍍錫板,從油氣管線到電子器件,共計31個鋼種、280多個牌號。首鋼研制的“高、精、尖”產品,成功應用于“長征五號”“長征七號”運載火箭發動機的研發和生產。
如今的首鋼,已是世界一流的現代化鋼鐵企業。
從老廠區到新地標
老人們清楚地記得,2010年12月21日,“一萬多人前來參加首鋼老廠區最后一爐鋼的告別儀式,場面很是悲壯。因為這次爐火的熄滅,就意味著首鋼由此結束了它在首都生產鋼鐵的歷史?!?/p>
與此同時,從2004年開始,首鋼陸續有1.4萬人自謀職業,1.61萬人轉崗,共有6.47萬職工分流。
首鋼搬遷調整,在老廠區留下了8.63平方公里的開發空間。如今,來到這里,依然是當年“十里鋼城”的樣子,闊大、壯觀,只是沒有了車水馬龍、燈火輝煌、人聲鼎沸、熱火朝天,而多了一些寧靜——過去人們往往被大工業的喧囂所吸引,而忽略了這里緊鄰永定河,背靠西山山脈,坐擁石景山、群明湖、秀池的自然美景。
幾位老人中有的退休前還趕上了參與2012年制定《新首鋼高端產業綜合服務區控制性詳細規劃》。2013年起,在控制性規劃基礎上,首鋼開展了綠色生態、城市風貌、地下空間、交通、市政5個方面10余個專項規劃研究。
2016年5月13日,2022年北京冬奧組委首批工作人員正式入駐北京首鋼園區內的西十筒倉辦公區,這里成了冬奧會籌辦的中樞。這里的建筑物,就是利用煉鐵筒倉、料倉改造而成,保留了標志性工業元素,在尊重原有工業遺存風貌的基礎上進行了內部功能改造與空間更新,以新舊材料對比、新舊空間對比完美延續了老首鋼“素顏值”的工業之美。
目前,國家花樣滑冰、短道速滑和冰壺隊相繼入駐首鋼園區并已開展上冰訓練。精煤車間北側,由運煤車站改造的冰球館正在建設中。冰球館地上建筑面積約1.7萬平方米,以原精煤車間廠房屋頂為原型,構筑新的場館空間,可舉辦容納3000名觀眾的正式比賽。
在首鋼北京園區北區建的滑雪大跳臺,背靠原首鋼電力廠冷卻塔,是2022年北京冬奧會唯一一個位于市區內的雪上項目舉辦地。
“你們外人來這里是一種旅游,感受傳統與現代的交織。我們來這里就是一種懷舊了,看到自己曾經朝夕相伴的‘老伙計’還在,或者以一種新的形式存在,心里也是一種安慰?!崩先藗兊脑捦嘎冻鰧κ卒摰纳钌盍魬?。
根據2017年9月北京市城市總體規劃實施動員和部署大會的精神,“首鋼地區應成為新時代首都城市復興新地標”,即要實現“文化復興、生態復興、產業復興、活力復興”。同年底,經北京市政府批準,首鋼成為北京市唯一一家國有企業深化改革綜合試點單位。
首鋼已經踏上了新一輪的改革征程……
業務咨詢:932174181 媒體合作:2279387437 24小時服務熱線:15136468001 盤古機械網 - 全面、科學的機械行業免費發布信息網站 Copyright 2017 PGJXO.COM 豫ICP備1201980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