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華工科技為代表的激光武漢軍團,邁入國際激光產業前沿。華工科技是我國改革開放40年中閃亮的一段,是高校科技轉化的典型代表。
一腳跨進市場
“激光賣不出去連皮鞋都不如”
1988年,馬新強從剛更名的華中理工大學光學系畢業,后留校在校科技處開始第一份工作,從事科技成果轉化工作。
彼時,鄧小平提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全國高校出現創辦企業潮,擁有激光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的華中科大,創辦華中高理等校辦企業。企業到底是以課題組成果為導向,還是以市場為導向?觀念時時碰撞。
1998年,33歲的馬新強上任華工激光總經理,被時任華中理工大學校長周濟寄予厚望——把激光作為一種產品推向市場,做大激光產業。
為破除觀念,馬新強大刀闊斧改革,并在大會上說:“我們的激光器和激光設備就必須拿到市場上去交換,既然交換就存在價值和使用價值,所以從商品屬性來說,激光和皮鞋是一樣的,賣不出去就是廢品,連皮鞋都不如!”“中國不缺科技人員和科研成果,缺的是販賣科技成果到市場上的‘販夫’?!薄堕L江日報》最早對此做了報道。
高智力成果,怎能和皮鞋一樣呢?這是矮化高科技成果!校內外引發軒然大波。在校方支持下,馬新強的改革創新被貫徹。
一年后,華工激光利潤增長392%,科研人員按比例從產品銷售利潤中提取獎金,教授、博士們的收入提高了,課題組的利益得到兌現,大家共嘗科研成果初步產業化的甜頭。“激光必須走出實驗室”逐漸成為共識。

從改制到上市
只用了10個月
1998年,證監會新出臺扶持高新技術企業融資上市優惠政策,即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可不受上市指標限制,直接發行上市。
彼時,華工高理、圖像、開目、激光等公司,已成各自領域龍頭,年利潤可超千萬元。第二年,校方對這4家校屬企業改制重組,組建華工科技,馬新強任首任總裁,瞄準上市。
馬新強回憶,在北京京西賓館學習的時任校長周濟,帶著他找到同在京西賓館的證監會主席周正慶自薦。
當時世界發生了一件大事——北約使用激光制導炸彈襲擊我國駐南大使館。激光產業的戰略性地位為國人所認識。“激光企業”標簽確為企業加分,從改制到上市只用了10個月。2000年6月,華工科技在深交所上市,創造了中國證券市場成立以來新股上市當日開盤價、收盤價、漲幅的最高紀錄,被譽為“2000年最牛的高科技股”。
華工科技募資超4億元,企業凈資產增幅300%,第二年投資5億元興建華工科技產業園。以哪個為導向?馬新強用了10多年完成這道選擇題。以科研開發為主的校辦企業,終成以市場為導向的社會化企業。
2009年,華工科技再融資,開啟IPO開閘以來湖北上市公司配股再融資先河。

有所為有所不為
放棄幾千萬元商用地
2009年,華工科技對外宣布,將逐漸退出與主營業務關聯度不高的行業與領域,集中兵力攻堅激光主業。
華工科技建設國家激光加工技術中心時,曾大量購進國外激光設備,澳大利亞切割機,德國三維切割機、固體激光設備等,一臺設備80萬美元?!坝辛藝壹墝嶒炇?、國家級工程中心,擁有了‘國內第一’頭銜,代表中國水平,是不是就能自以為是、自得其樂?”馬新強說,要把發展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必須有緊迫感、不忘初心,記得我們為什么出發。
朝著一個城墻口沖鋒,必須集中主業、自主創新?!俺垂善薄⒆龇康禺a、投資娛樂業都能賺錢,但這些是不是華工科技應該做的?”馬新強透露,曾有幾千萬元商用地擺在他面前,“你看,我們擁有激光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激光加工國家工程研究中心這種國家級科研機構,同時依托華中科大這樣強大的技術、人才支持,若是僅僅以賺錢、贏利為目的,對得起這些資源嗎?”

自1999年成立以來,華工科技大力發展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關鍵技術、核心技術,“比如切割設備里的焊接頭,海外購進一個要近60萬元人民幣,現在,華工科技能自己做了。未來,在視覺識別、核心軟件等軟硬件上,還將繼續爭取自主研發”。
馬新強透露,明年,企業銷售額有望突破百億,向新能源汽車、3C、5G等領域全面進軍,并將進一步完善華工科技打造的芯片—激光器—先進智能制造裝備的垂直生態圈,提升品牌核心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