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財政部、工業和信息化部、保監會聯合印發《關于開展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保險補償機制試點工作的通知》,確定開展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保險補償機制試點工作。工信部指出,出臺這一政策的目的是力求實現多方共贏,而推動我國重大技術裝備推廣應用被擺在首位。截至目前,該項試點創新機制已經實施推廣兩年有余,并連續發布了兩次試點名單,其推廣效果如何?對此,記者進行了相關采訪。
工信部日前公布的2017年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保險補償試點工作擬補助項目名單顯示,擬對468項首臺套項目進行保險補償。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當前重大裝備企業投保和應用積極性有所提高,但在激勵政策持久性、補貼力度等方面,保險主體和裝備制造企業都尚存疑慮。
企業積極性有所增加
國務院印發的《中國制造2025》中明確提出要深入推進制造業結構調整,以提升我國制造業的整體競爭力。關系到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的重大技術裝備是衡量一個國家制造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標志,也是帶動產業轉型升級的強大引擎。然而,由于其技術復雜,價值量大,且直接關系用戶企業生產經營,在創新成果轉化過程中存在一定風險,面臨市場初期應用瓶頸。“從首臺套應用難問題導向出發,組織開展專題研究,廣泛征求意見,反復溝通協調,最終形成了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保險補償機制。”原工信部副部長蘇波說。
截至目前,隨著試點機制的推進,已經公布了兩批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保險補償試點工作擬補助項目名單。從名單來看,2016年申請投保企業63家,投保項目181項;2017年申請投保企業182家,投保項目468項,增幅近三倍。單從數字來看,一直以來困擾行業發展的首臺套設備應用難的問題得到一定程度的緩解。
“目前,該機制主要還處于試點階段,但企業已經感受到政策帶來的好處,積極性有所增加。”平安產險重要客戶部總經理宋學良對本報記者說。
據了解,此前首臺套保險費率為2%-3%,一臺價值4000萬元的國產盾構機,一年保費100余萬元。“全額保費,沒有補貼,這個成本還不小,所以企業不愿意投保。”宋學良說,“而首臺套保險補貼政策出臺后,年度保費的80%由財政補助、企業承擔20%。目前,企業全額交保費后,由政府再補貼企業。”
以風電領域為例,“風電整機及關鍵零部件屬于國家重點支持的重大技術裝備。國家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保險補償政策的實施,體現了國家為風電產業健康穩定發展所提供的政策保障,對推動風電裝備制造業轉型升級、促進風電裝備成為‘中國制造’新名片具有積極意義。”接受記者采訪時,金風科技新疆基地總經理楊學軍對補償機制效果給予了充分肯定。
“作為風電產業研發創新的排頭兵,金風科技也申請并獲得了中央財政的保費補貼,節約一定的相關費用支出。”楊學軍說。據了解,金風科技申請補貼裝備數量由2016年的3套增至2017年的4套。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相比較前兩批的試點項目,今年的試點項目在清潔煤電等方面的裝備有所增加,上海鍋爐廠有限公司投保的2X1000兆瓦級超超臨界二次再熱燃煤機組2#鍋爐設備、上海電氣電站設備有限公司的2X660兆瓦超超臨界燃煤機組汽輪機2#設備及附屬設備首次出現在補貼名單之中。
市場化激勵持久性有待檢驗
據記者了解,國產設備,特別是首臺(套)設備缺乏嚴格的質量保證體系和風險規避機制,是用戶不放心使用的關鍵所在,這是目前首臺套設備應用難的主要原因之一。首臺套重大裝備保險激勵機制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該問題。對此,宋學良解釋說:“保險公司主要承擔重大能源設備的質量風險和責任風險,質量風險是指因為裝備質量缺陷造成裝備自身損失的風險,責任風險是指因為裝備質量缺陷造成用戶單位或其他第三方方人身傷害或財產損失的風險。”
“首臺套保險保障重大能源裝備產品質量缺陷造成的裝備本身損壞及對用戶或其他第三方的人傷、財損,為裝備生產企業轉移了‘三包’責任和產品責任風險,打消用戶方使用的顧慮,讓用戶方可以用得放心,促進重大裝備的銷售,進而帶動重大裝備的研發。”宋學良補充說。
近年來,政府和各方專家關于促進首臺套重大裝備研發應用的政策和建議不斷出現,相對于保險財政激勵,有專家從企業稅收角度建議,國家應堅持“政府引導、市場化運作”原則,實施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稅收激勵機制。企業購置并實際使用《首批次(臺套)重大技術裝備推廣應用指導目錄》規定的裝備,該裝備投資額的10%可以從企業當年的應納稅額中抵免;當年不足抵免的,可以在以后5個納稅年度結轉抵免。
然而,無論是保險財政還是稅收財政,目前著重從消費側以銷售帶研發的激勵模式對重大裝備行業的發展是否具備長效機制效果,目前是個未知數。
“雖然我們在名單里面,但補貼資金總額不大。”已經連續兩次出現在試點名單里的衡陽特變電工變壓器有限公司相關人員對記者坦言。
“企業希望進一步加大補貼力度,比如90%或更高,以降低企業成本。但是財政可能有別的想法。”一位不愿具名的企業管理人員說,“與申請補貼相比,下撥補貼時間比較慢是企業比較關注的問題。”
目前很多企業都已感受到首臺套保險給企業帶來的好處,對首臺套保險投保積極性很高,但對補償機制在試點期結束后能否延續存疑,影響了市場持續往前發展。“試點三年期后補償機制是否能延續,保險主體和裝備制造企業都存疑慮,需相關部門予以明確。”宋學良根據投保裝備企業的總體情況說道,“此外,納入補貼范疇的裝備產品范疇有待擴大,技術參數認定標準上比較粗放,補貼扶持精準度也不夠高。”
業務咨詢:932174181 媒體合作:2279387437 24小時服務熱線:15136468001 盤古機械網 - 全面、科學的機械行業免費發布信息網站 Copyright 2017 PGJXO.COM 豫ICP備1201980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