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期間,Fraunhofer的工業4.0研究員Ermakov博士到BSW(薩克森經促會)做智能制造的講座。本人有幸全程聽講,收獲頗豐。
這些研究機構的專家秉承務實主義精神,不做政府的喉舌和附庸,對于德國搞工業4.0的認知非常理性。
1、工業4.0是智能化?
NO,是數字化!Ermakov博士坦言,德國很多學者并不認同有什么新的工業革命,那只是大企業炒作的概念,第三次工業革命就涵蓋了信息技術帶來的變革,目前是信息技術的深化應用階段(互聯網高度發達、移動應用普及、智能設備增多),當然你如果要區別于過去,非要說他是第四次革命,OK那好吧,就叫工業4.0。
對于工業4.0,Ermakov博士提的更多的是數字化(國內的專家都覺得數字化已經過時了,好像不提智能化都不好意思開口),他認為大數據和智能化都是數字化的應用成果,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都應該加強數字化。
對于德國的實際情況,博士直截了當的說德國很長時間以來在數字化上很落后,德國wifi很少(數字化的基礎設施差)、電子政務很少(數字化的公共管理差,政府辦事還是靠取號排隊)、移動支付不發達(數字化應用差),其實和美國中國沒法比,目前德國政府已經意識到了這些問題,正在加快推進數字化進程,提出投資20億歐元來改進德國的數字化能力。
2、工業4.0和數字化的幾個重要領域
Ermakov博士重點講解了能源、設備設施、自動駕駛汽車等方面。
2.1 能源領域
因為日本的福島核電站事故,德國政府提出2022年德國全面退出核能,大力發展其他可再生能源(占比要從目前的30%快速增長到65%),加強分布式能源管理的系統建設,這里面就有數字化的問題。對于能源方面,我們在德國感受還是比較深的,在高速公路兩側隨處可見風力發電場,家家戶戶的屋頂一般都有幾塊太陽能電池板,中國其實政府補貼新能源力度很大,但是很多風電場好像卻無法并網發電,設施損毀也比較嚴重。Ermakov博士認為,對于人類來講,能源問題始終是大問題,對于中國的高能耗高污染發展模式,他覺得是不可持續的,但幸運的是中國政府已經在采取措施了。
2.2 設備設施領域
應該做到從設計到回收全生命周期的數字化,數字化一方面提升了產品制造過程的柔性,逐步做到按訂單生產,個性化配置,縮短交付時間;另一方面,要做到尤其是設備設施自身具備數字化能力(沒有提智能化!),這樣,設備運行使用中的各種數據才能夠有效的采集存儲和分析,以便提供遠程運維服務,當積累了大量的數據后,會變得越來越smart(沒有用intelligence!)。個人理解對應的就是中國天天講的智能工廠和智能產品。
2.3 自動駕駛汽車領域
Ermakov博士認為目前的自動駕駛技術還不夠成熟,積累的數據還不夠,美國的很多實驗并不值得信賴,自動駕駛汽車撞樹就充分說明了問題。德國提出要在2023年研發成功足夠安全的自動駕駛汽車,Fraunhofer研究所和大眾寶馬等大公司發起成立了自動駕駛汽車聯盟,目前這個方向是Fraunhofer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已經有很多的成果在逐步應用,對于汽車工業,德國認為是核心競爭產業,各方面投入都很大,Ermakov博士認為汽車產業不會因為互聯網公司的介入而被輕易顛覆。
對此我還是心存疑慮,這幾天對大眾和BMW工廠的參觀,我越發覺得顛覆傳統汽車產業是美國和中國都在發力的事情,我個人非常樂觀的認為:中國汽車產業在智能汽車革命到來之際,能夠復制智能手機顛覆傳統手機過程中,中國企業以后發優勢全面超越傳統手機制造強國,快速進入全球第一梯隊的模式。當然,靠那幾家國企我是沒有信心的,就像智能手機領域我們靠華為、OV戰隊,智能汽車領域我們估計只能看比亞迪和吉利了。
3、是不是企業一定要數字化?
NO,博士又一次搖頭。不一定,企業需要關注的是核心競爭力,而不是首先關注數字化。評價一家企業,可以從數字化能力(Digital Capability)和領導能力(leadership Capability)兩個維度去評價。
如果企業領導能力一般,但數字化能力很強,則這種企業屬于潮流派Fashionist;如果企業數字化能力一般,但是行業領導力很強,那么這種企業屬于是Conservatives保守派。
德國有很多這類保守派企業,典型的代表比如奢飾品企業,手工打造藝術品,雖然數字化不好但是并不影響其競爭力,很多不提供網上訂購,高端產品都要去現場下單定制,歐洲知名的德國Meissen瓷器就是沒有數字化的。
而如果領導力和數字化能力都很強,那么這類企業叫Digital Masters數字化大師。對此我們都很疑惑,求問Masters的精準翻譯,Ermakov博士看著我們做了個鬼臉說,China,you know,gongfu,yeah. 功夫gongfu最厲害的人就是Masters。Gongfu Masters不僅特別能打架,還要會跟數字化打交道。這兩個都能夠熟練掌握,這才叫Masters。
這一點非常值得我們學習,德國人的危機意識很強。
CPS最早是美國人提出來的,但由德國人大加推崇并且發揚光大。從CPS要素來看,德國強在硬(智能感知和控制)+軟(底層嵌入式軟件和工業軟件),弱在網(工業互聯網)和平臺(工業云和大數據平臺),所以德國人在單元級CPS最強,系統級次之,生態級最弱;而德國人的CPS中,只是利用網絡傳輸數據,而實際數據想控制在每個單元級CPS里面;而美國強在網和平臺,美國人要利用自身的優勢,把數據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占據生態價值鏈的高端(類似于蘋果的運營模式),相比西門子的“工業4.0”,通用電氣的“工業互聯網”方案更加注重軟件、互聯網、大數據等對于工業領域的顛覆。所以德國強調的是“硬”,美國注重的是“軟”。
如此分析,兩者爭奪的核心就是數據,所以德國才會對數據安全如此敏感。而中國似乎對數據安全的關注度嚴重不足。
4、工業4.0和數字化存在哪些問題?
Ermakov博士認為所謂的新革命并非都是好處,一定有很多的問題,最主要是有兩個,一個是數據安全問題,另一個的多余人員安置問題(社會問題)。
數據安全問題,德國人非常注重數據安全,陪同講解翻譯的德累斯頓工業大學的王教授補充說,在網上一般找不到德國人的照片,德國政府和研究機構都深刻認識到隨著工業4.0和數字化的深入發展,數據成為越來越重要的資產和財富,他們對信息安全極其重視,德國政府對于微軟、google等美國大公司動不動就因為信息安全問題進行處罰,但是一方面由于德國本土互聯網業不夠發達,又不能不使用這些系統,另一方面德國政府不像中國政府那么Power,可以用行政命令直接把google請出中國市場,所以德國政府其實很無奈,只能是發現信息安全問題就嚴厲的處罰這些外國公司。
最后是提問環節,我毫不客氣地向Ermakov博士發炮,“德國產品質量確實好,但交付時間長,服務不夠好,這可能與德國人的工作模式和規章制度有關,現在中國人是每天加班到八九點鐘,每個企業都激烈競爭中謀求生存,快速的進步,中國提出來中國制造2025,企業從自動化、信息化、數字化方面都在趕超先進國家,尤其在軟件領域,這次來德國考察的幾家軟件公司并沒有令我們驚艷的技術創新或者運營模式,中國人現在如此努力,那么德國人會有危機感嗎?”
Ermakov博士聳了一下肩,“我認為德國人有很深的危機感,中國很大,人都很努力,而且山寨很厲害,德國人按部就班,有條不紊,未來會怎么樣,誰也不知道。但是德國人已經司空見慣了,現在的中國和80-90年代的日本很像,當時日本也是拼得很兇,加班加點,技術進步很快,很多領域都要超過德國,我們當時很擔心,但是現在又怎么樣?我們還是有優勢,所以擔心是沒有用的,德國人有自己的制造優勢和思維邏輯,以后怎么樣,我們不知道。”
很務實,也很直白,德國人確實有自己嚴謹的獨特邏輯。
業務咨詢:932174181 媒體合作:2279387437 24小時服務熱線:15136468001 盤古機械網 - 全面、科學的機械行業免費發布信息網站 Copyright 2017 PGJXO.COM 豫ICP備1201980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