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模具行業上馬自動化的熱潮不減,從社會進步的角度看當然是好事,不過如果想著靠自動化取代技術人員來做模具,現階段的科技水平是永遠不夠的。
改革開放到現在,我們都看過西方世界中很多自動化的成功案例,那為什么老外還不遠萬里的來中國等人力資源相對充沛,勞動力素質相對并不太高的國度來發模具訂單呢?為什么他們不用工業4.0的方法,用自動化的無人工廠去制造模具呢?看來他們也不認為模具可以靠自動化的方法來做。
走過這么多模具制造業現場了,我認為模具的盈利就是靠兩點保證:最好的設計方案;最好的加工效率。
模具這樣典型的單件流工件的高效加工和自動化沒有必然的關系。自動化的核心就是數控化,數控化的核心就是編程,這里說的編程是包括了全流程的數據化生成和管控的意思。而恰恰把模具這樣高復雜度的三維物體的量化,以及把巨大的量化后數據流,按照模具加工的工序順序和品質要求,一一對應的跟著工件的實物走完,達到人腦判斷滿意的效果,現階段絕對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blob.jpg
我看到無數的模具車間里面的問題主要是“慢”這個問題,從找東西慢到加工慢到物流慢,而這個并不是靠自動化可以解決的。自動化就是人類把人腦中的知識體系有限度的數字化轉移到電腦后,只不過是很呆板的,沒有感知的去完成一系列動作而已,當然它們不知道這些動作的意義和目的是什么?,F階段的自動化,事實上就是呆板化。
我們現在都痛感車間里面沒有“工匠”所以做不好模具,同樣我們不可能指望沒有感知的機器人可以做好模具。請問它們知道什么叫好嗎?
就好比PM軟件不會自己編程出好的刀路,UG軟件不會自己畫出好的圖形一樣,仍然需要高素質的設計師,編程員去用好軟件一個道理。
那么我們就需要有一個高素質的團隊把生產現場所有的問題先用人去解決好,讓客戶滿意后,再把滿意的結果用數據量化,形成自動化設備可以執行的指令,讓自動化設備執行指令動作后的結果,最接近人手操作的結果,才可以達到自動化設備的作用。
當一個團隊不能依靠人腦的知識體系和實操能力達到客戶滿意度的時候,更何談用自動化設備達到客戶滿意度呢?
圈子外面有一個案例:江門的中煙摩迪公司是制造香煙外表面那層白色紙張的,他們業內的競爭白熱化程度遠遠超過模具圈子的殘酷性,但是他們可以做到超過業界同行24倍的利潤率! 公司總裁姜子學先生說,并不是靠別人家沒有的設備(業內的設備大同小異),就是靠精益生產!
我在早前的文章里面闡述過工業4.0的個人觀點,就是2.0+3.0,就是標準化作業+信息化管控。
一個可以正常運行的模具工廠,必須從5M1E的人機料法測環開始,一步步的完善各個方面的問題,包括水電氣液,刀工量卡,物流,設計,工藝,廠房規劃,供應鏈管理等這系列的問題,都要靠人腦先解決好后,再談自動化不遲。
請問現在有幾家模具公司敢說自己這些問題都解決了呢?
業務咨詢:932174181 媒體合作:2279387437 24小時服務熱線:15136468001 盤古機械網 - 全面、科學的機械行業免費發布信息網站 Copyright 2017 PGJXO.COM 豫ICP備1201980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