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聯網與制造業深度融合的大背景下,以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加速向制造領域滲透,催生協同制造、個性化定制等網絡化生產新模式。各領域企業抓住機遇,加速布局制造業與“互聯網+”的融合創新,培育產業發展新生態。針對于此,全國智能制造發展聯盟秘書處研究工作組圍繞政策形勢、企業動態、產品信息、專家智慧、行業數據等方面,對我國智能制造發展進行了實時監測與分析,就2016年上半年國內發展態勢分析如下:
一、發展現狀及特征
1、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部署加速,各地方政府積極開展相關工作強化基礎支撐
“制造業+互聯網”部署力度逐步增強,各地方政府積極推動工業物聯網等基礎支撐建設。互聯網成為驅動制造業變革的主導力量,在深化產業供給側改革和推動中國制造提質增效方面的作用日益凸顯。中央政府加大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部署力度,配套政策陸續出臺。1月27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推動《中國制造2025》與“互聯網+”融合發展;5月20日,國務院發布《關于深化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了協同推進“中國制造2025”和“互聯網+”行動的總體要求、主要任務和保障措施。以中央部署為方針,各地方政府積極開展相關工作,通過推動工業物聯、云平臺等新興業態建設,強化融合發展基礎支撐。政策方面,6月17日,陜西、福建、新疆等省市政府陸續發布有關大數據與云計算產業發展的實施方案和行動規劃,加強工業云和工業大數據應用工程建設。工作方面,5月28日,上海市經信委與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簽署全面戰略合作框架協議,聯合打造工業互聯網國家級示范城市。
表1:2016年上半年國家和地方政府深化制造業和互聯網融合發展相關工作
2、受技術融合發展和企業轉型驅動,3D打印在智能制造領域的產業化應用布局加速
在企業轉型升級需求和技術融合應用等多重刺激下,3D打印技術在智能制造領域的產業化應用布局加速。一是3D打印技術快速發展創新,奠定了產業化應用的基礎。3D掃描技術、3D成型技術逐漸成熟,3D打印材料不斷創新,為產業化應用提供了可能。二是3D打印與新一代信息技術深入融合,提供了對接智能制造的條件。物聯網、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逐步向3D打印領域滲透,大幅提高3D打印裝備的智能化水平和協同可控能力,與智能制造設備應用需求相吻合。三是制造企業轉型升級需求凸顯,為3D打印在生產制造環節的應用注入動力。3D打印技術在生產制造領域的應用,能有效節約制造成本、縮短生產周期、實現個性化定制,滿足企業智能制造轉型需求。在上述因素的推動下,各領域企業加大力度部署3D智能制造裝備的研發應用和基于3D打印的制造中心建設,布局產業化應用。如,三壘股份聯合神軟公司研發化工、精密制造等行業所需的3D智能制造裝備,并提供定制化整體解決方案;大族激光與湖南大學簽署戰略合作協議,聯合研發五軸聯動復合3D制造中心。
表2:2016年上半年各領域企業針對3D打印的產業化應用部署
3、裝備制造企業跨界合作動作頻繁,著手從數據和執行兩個層面推動智慧工廠建設
制造業智能化轉型步伐加快,推動裝備制造企業開展廣泛的跨界合作,從數據和執行兩個層面構建智慧工廠。智慧工廠的執行層主要包括傳感器、機器人和數控機床等智能器件和設備,主要負責具體生產制造任務的操作,裝備制造企業憑借自身的硬件產品和技術,具備執行層建設的先天優勢。智慧工廠的數據層主要包含物聯網、大數據、計算機視覺等信息技術,主要負責生產制造過程中感知數據、運作數據和網絡數據的采集和分析,是建設智慧工廠的底層架構和驅動執行層有效運作的基礎支撐,信息技術企業在此方面具備豐富的技術和軟件資源。基于優勢互補和資源共享理念,裝備制造企業開展廣泛的跨界合作,著手從數據和執行層面推動智慧工廠建設。例如,大族電機與歐姆龍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將發揮各自的技術、服務等優勢,專注智能工廠發展;徐工集團攜手阿里共建“工業云”平臺,在軟件平臺上實現智能工廠建設;中國鐵建重工與埃森哲簽訂戰略合作協議打造工業物聯網云平臺,建設信息流高度集成、大數據驅動高度柔性化的智能制造車間。
二、下一階段趨勢預測
1、企業制造資源逐步移入云端,基于API接口的云產品和解決方案將大量涌現
云計算加速向制造領域滲透,數據安全問題亟待解決,將推動信息技術企業加大力度研發云安全產品。基于云的制造模式和面向云服務的平臺型產品逐步應用于工業制造領域,企業制造和信息資源逐步移入云端,數據完全問題成為關注重點,并制約著云平臺在制造領域的推廣普及。信息技術企業將抓住機遇,積極布局云安全產品和解決方案。如曙光與Check Point簽署戰略合作備忘錄,在云安全等領域合作,研發更穩定可靠的新產品;初志科技發布云平臺產品InitCloud,整合云存儲、云安全有關技術,為打造安全數據環境提供整套解決方案。未來,云安全產品和解決方案將更多地整合云平臺API接口資源。企業將利用接口渠道獲取安全配置信息、監測云服務動態,提高產品的自動化水平和響應性能力,面向云平臺并整合API接口的云產品和解決方案將大量涌現。
2、3D打印企業加速生態圈構建,云平臺將在推動協同服務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用戶體驗成為3D打印企業關注重點,云平臺將整合企業生態圈資源,成為布局協同服務的有效工具。傳統3D打印廠商的業務模式主要聚焦設備和技術等硬件領域,隨著3D打印技術在各領域的推廣應用,企業逐步面臨后市場服務等軟條件配套需求。以此為出發點,設備廠商將開始構建涵蓋設備、數據、材料和服務的3D打印生態圈,通過“硬件+軟件+內容+服務”的模式提高用戶體驗。目前,先臨三維、南風服務等廠商已初步構建自己的3D打印生態圈,業務范圍涵蓋材料研發生產、數據原型下載、線下服務中心等領域。在互聯網與制造業融合發展的大背景下,“互聯網+”逐步向3D打印領域滲透,云平臺將成為3D打印廠商布局協同服務的有效途徑。企業將通過搭建線上云平臺,整合材料研發、設備制造、線下體驗、設計中心等業務分支資源,形成網絡協同打印模式,為用戶提供一站式、定制化服務。
3、工業大數據應用逐步普及,將為智能制造領域系統解決方案輸出提供支撐
工業大數據布局加速,行業共性數據的積累將為系統解決方案輸出提供支撐。鑒于工業大數據在物料品質監控、設備異常監控與預測、零件生命周期預測、制程監控提前警報等方面的作用,制造企業加速布局工業大數據在生產線上的應用。如濰柴已與中國電信簽訂“互聯網+智能制造”領域戰略合作協議,建設工業大數據平臺和工業云平臺,實現產品研發、生產、后市場服務產品全生命周期優化和管理;徐工也與阿里展開合作,利用工業大數據布局遠程故障診斷和后市場服務。未來,隨著工業大數據在行業應用的逐步深入,以及物聯網、云計算等信息技術的融合運用,海量的行業專有數據將在工業大數據平臺上逐步積累,并通過挖掘行業共性問題,成為企業輸出智能制造、智慧工廠等系統解決方案的有效工具。
三、思考與建議
1、完善政策標準制定,推動產業有序發展
加強體系建設,推進智能工廠、工業大數據、工業互聯網等領域標準化工作,出臺扶持政策推動工業云建設,完善保障信息安全的配套政策。建設一批“互聯網+”制造創新中心和公共服務平臺,重點扶持增材制造裝備、智能成套裝備、云計算等領域優秀企業,促進行業間的跨界合作投資,推動產業有序發展。
2、加快核心技術積累,加強自主創新能力
加強智能裝備、工業物聯網、工業云平臺等領域關鍵技術研發工作,協同開展3D打印、智能裝備相關軟件、工藝、材料、裝備、應用的系統性攻關,加快核心技術積累。加強產業創新平臺建設,完善技術創新體系制度,充分利用產業協會和產業園區的橋梁和平臺作用,促進先進制造技術與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的融合應用,推動產業技術研發和應用創新。
3、推進基礎設施建設,營造良好發展環境
著力推動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建設,以工業物聯網、工業云平臺的行業應用需求為導向,加快高速寬帶網絡建設和重要工業領域的大數據中心建設。培育并建立物聯網、云計算、3D打印等領域應用示范試點,帶動技術轉化、裝備制造新等相關產業創新發展,形成基于基礎設施、應用平臺和智能終端的價值鏈生態體系。
業務咨詢:932174181 媒體合作:2279387437 24小時服務熱線:15136468001 盤古機械網 - 全面、科學的機械行業免費發布信息網站 Copyright 2017 PGJXO.COM 豫ICP備1201980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