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中資收購會給德企帶來什么?我們可以從過去的案例中窺探一二。
據媒體報道,今年年初以來,中國投資者以大約每周一家的速度收購德國公司。到目前,不足六個月的時間內,中國投資者已經向24家德國公司發出了收購提議。
其中一些交易十分引人注目,比如美的集團以約50億美元收購德國工業機器人及自動化生產設備制造商庫卡集團,中國化工以10億美元收購德國先進的塑料和橡膠處理設備生產商克勞斯瑪菲集團,北京控股以15.9億美元收購一家德國高科技垃圾能源公司。
在對收購目標的選擇方面,一些收購對象被視作德國“工業4.0”倡議的關鍵參與者,因此也引發部分人的擔憂。比如庫卡公司的收購甚至驚動了德國經濟部長加布利爾,加布利爾一度表態德國政府試圖協調,安排對庫卡發起另一個收購要約以對抗美的集團收購。
時間證明了中國企業的誠意
事實上,中資收購會給德企帶來什么?我們可以從過去的案例中窺探一二。
2012年,三一重工收購了具有58年歷史,號稱“世界混凝土第一品牌”的德國混凝土泵制造商普茨邁斯特。當時,這家公司的工人因擔心失去工作而在工廠大門外集體抗議。如今4年過去,該公司在在德國工廠的就業始終保持穩定,該公司的銷售額也增長了近1/3,品牌完好,和供應商建立的關系也保留至今。
由于去年做出了“2020年前不裁員“的承諾,三一重工贏得了普茨邁斯特員工的信任。這家德國公司在全球的雇員人數維持在3300人左右,在德國的工廠也沒有明顯的人員變動。
當時收購完成后,三一重工并沒有將生產轉移到中國,而是將市場分割,在中國賣自己生產的泵,而在中國以外的其他地區銷售普茨邁斯特在德國生產的泵。其中,普茨邁斯特的產品仍然采用德國設計、并使用來自原采購商的零件。這家德國公司更像是是三一重工這一母公司的全球分銷中心。
時間證明了中國企業的誠意,也證明了這是雙贏的選擇。中國企業對于創新、技術和管理經驗的尊重,贏得了收購企業的信任。
普華永道中國業務集團負責人赫克(Thomos Heck)稱,根據德國企業目前對中國投資者的認識,絕大多數中企都不只關注短期內實現財務收益,而是更關注長期的戰略目標。
中德雙贏:拓展全球市場和渠道
中國企業出海大舉收購德國科技公司,主要出于哪些方面的考慮?國家發改委對外經濟研究所國際合作室主任張建平表示,現在很多中資企業通過這么多年的發展,已經積累了足夠規模的資本以及市場競爭力,但是 像技術、研發、全球的營銷網絡以及品牌的管理和運營等方面,對很多中資企業而言都是比較薄弱的環節。到德國去收購這些公司,有利于中資企業拓展全球市場,同時也能獲取一些比較重要的研發平臺、設計平臺以及國外優質的技術人員,這對于中資企業培育國際性的跨國公司是非常關鍵的。
他還指出,金融危機以后,特別是在歐債危機以后,中資企業出海收購外國企業的勢頭是比較迅猛的。除了歐洲的企業,中資企業還在美國進行了許多收購的交易。金融危機和歐債危機以后,全球大量資產的估值趨于合理。另外, 全球經濟處于緩慢復蘇的進程中,所以在這個過程中來進行收購兼并的活動,相對而言是具備一些比較有利的條件。
同時,還有一種觀點認為,德企被收購后,其進入中國市場的渠道會改善。德國工業聯合會(BDI)亞洲專家施特拉克(Friedolin Strack)表示:“根據我們的經驗,中國人并不想讓他們投資的企業解散。而對于在中國的分銷,如果一家大型中國企業對旗下德國企業在中國市場的開拓提供支持,那么新的渠道將完全打開。”
中國向高端制造業轉型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是以加工貿易方式推動經濟發展的,主要是發揮自己的廉價勞動力、土地和環保等低成本優勢獲得發展,直到2007年加工貿易占中國貿易的比例都超過50%,到2010年中國的制造業產值超過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制造國。
然而近十多年時間人民幣升值、勞動力成本、土地和環保成本不斷上升,削弱了中國制造的競爭力,自2010年開始中國制造開始加速向東南亞和印度等制造成本較低的地區轉移。這些地區的人工成本只有中國人工成本的四分之一甚至更低,導致外商企業和中國企業紛紛前往這些國家開辦工廠,2011年流入東南亞的外國直接投資達到1170億美元,同比增長26%,而同期該項投資在中國的增長率只有不到8%。
印度是全球第二大人口大國,其與中國一樣都是發展中國家,經濟落后,人工成本低,為了促進本國的經濟增長,2004年辛格政府上任后設立國家支柱業競爭委員會以推動勞動密集型制造業的發展。以通信業為例,隨著中國智能手機市場逐漸飽和,中國手機開始走向海外,印度市場成為它們的重要目標市場,為了贏得在當地的競爭優勢,小米、金立等紛紛在當地設立工廠,去年7月在印度生產的紅米手機在印度市場發售。
面對著這些國家的競爭,中國被迫向中高端制造業轉型,中國上一屆政府提出了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的轉型戰略,加工貿易占比逐漸降低到2014年的32.7%,中國制造轉型獲得初步成功。
中國的新一任政府上任后,2015年中發布了《中國制造2025》的戰略規劃強化中國高端制造業,著眼建設制造強國,固本強元,搶占制造業的新一輪競爭制高點,而展開海外并購獲取高端制造技術無疑是一種很好的辦法。
收購德國企業可提升中國制造水平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主要是以吸收外來投資為主,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的提升,中國也逐漸開始對外投資,不過直到2004年中國的對外投資都處于緩慢增長的狀態。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在2005年、2008年出現兩次飆升,先后同比增長了123%達到122.7億美元、110.9%達到559.1億美元,之后連續保持兩位數的增長,到2013年突破千億美元達到1078.4億美元并持續保持在這個高水平。
中國對外投資的主要目的地就包括歐洲,歐洲經濟一直都深受2008年金融危機的影響導致其資產價格處于較低的水平,而人民幣升值也幫助了中國對歐洲的并購。中國并購歐洲的主要目的地之一就有德國,德國作為全球最強大的制造國之一,并購其制造企業可以幫助提升中國的制造業水平。
德國的汽車、機械設備、電子電氣、化工等都在全球居于領先地位,2013年至今中國在德國收購的項目分別是20個、30個、36個,當中收購的項目中有較大比例的都是德國的制造業企業,2015年中國在德國并購的企業中有15個是機械制造業,收購的這些制造業企業多為當地小有名氣的中型企業,具有獨到的技術特色,可以幫助提升中國制造業的國際競爭力。
眼下中國正遭受環境污染等問題,讓中國日益注重環保問題,德國在能源安全、替代能源等方面的發展居于領先地位,也是中國并購的對象之一,可以幫助中國提升在減少碳排放技術水平。
此外隨著中美貿易爭端的加重,中國并購歐洲企業甚至在歐洲建立生產基地有助于中國減少與美國貿易紛爭的風險,美國前十大進口國中有三個是歐洲國家,即是德國、英國、法國,中國對在歐洲展開并購的目的地中德國和英國正是最大的兩個,法國其次。
正是基于以上這些對中國制造帶來的好處,中國將德國作為并購的主要目的地之一,以提升中國的制造技術水平,幫助實現《中國制造2025》戰略。
業務咨詢:932174181 媒體合作:2279387437 24小時服務熱線:15136468001 盤古機械網 - 全面、科學的機械行業免費發布信息網站 Copyright 2017 PGJXO.COM 豫ICP備1201980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