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雖然對經濟革命缺乏權威性定義和共識,但應該是指因經濟基礎的根本性變化,帶來經濟增長質的飛躍和經濟規模持續擴張。
●材料與能源、信息并稱為現代科學技術的三大支柱,未來世界經濟能否突破發展陷阱,取決于三大支柱能否出現標志性革命。
●科技革命已經沉寂60余年,中國已然錯過了前三次,若能抓住第四次科技革命,就有機會在較短時間實現國家崛起和民族復興。
《第四次工業革命》作者、世界經濟論壇創始人施瓦布認為,盡管未來存在諸多不確定性,但有一點是確定無疑的:我們必須采取協調一致的系統性方法,動員國際社會的所有利益相關者,共同應對全球挑戰。
“到目前為止,世界經濟并沒有擺脫本輪經濟危機的影響。從歷史規律上看,科技進步在經濟周期轉換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每次危機之后的真正恢復與新的增長支撐形成,有待于科學技術水平、生產組織模式和效率等經濟基礎發生革命性突破,當前世界經濟已經來到這一突破的關鍵時間窗口?!敝袊ㄔO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黃志凌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專訪時表示,在第四次工業革命中,材料創新、能源利用、智能經濟以及效率革命將發生革命性突破。
經濟恢復有待發生革命性突破
本輪經濟危機發生至今已歷七年,從最初的次貸危機到金融危機,最終演變為全球性經濟危機,這種多米諾模式引起全球經濟前所未有的分化,破壞了世界經濟一體化的發展趨勢。而且這次危機經濟衰退持續時間長,目前沒人知道什么時候結束。
黃志凌表示,七年來,各國努力從危機中走出,但總體而言,復蘇是艱難的,貨幣政策、財政政策、產業政策等各種方法手段都被使用,經濟發展仍然處在找方向階段,到目前為止,世界經濟并沒有擺脫危機影響,既未能確立新的運行模式,也沒有找到能夠接棒支撐經濟增長的新方向。
經濟危機往往是孕育誕生重大科技突破的黃金時期。一方面,投機走到盡頭,創新動力開始激發;另一方面,科技創新所需的各項要素成本降低,新科技應用于工業生產所需的資源,包括金屬、能源、各種物資等,也都不斷降低價格。1825年經濟危機帶來了蒸汽動力火車;1857年經濟危機孕育了能量守恒定律和細胞學等,隨后帶來的電力發明以及現代生物醫藥產業;1929—1933年大蕭條以及二戰孕育了原子能、空間技術和電子計算機;70年代的經濟低潮則催生互聯網信息技術的大發展。當前正處于本輪經濟危機的后期,很有可能孕育突破性的科學技術成果。
從歷史規律上看,科技進步在經濟周期轉換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每次危機之后的真正恢復與新的增長支撐形成,有待于科學技術水平、生產組織模式和效率等經濟基礎發生革命性突破。當前世界經濟已經來到這一突破的關鍵時間窗口,雖然我們還不能準確判斷這一革命性突破的方向,但材料革命、能源革命、智能革命及效率革命將帶來的“基礎推動效應”,幾乎是可以肯定的,中國的宏觀經濟決策須緊緊把握住這一歷史性戰略機遇。
黃志凌稱,觀察人類社會經濟發展史,波浪式前行、螺旋式上升并形成一個又一個社會經濟臺階,應該是一般規律。社會經濟邁上一個新臺階之前,往往會出現較長時期的經濟停滯甚至衰退,習慣上稱為“發展陷阱”,而突破“發展陷阱”有待于經濟革命。關于經濟革命,目前雖然缺乏權威性的定義和共識,但應該是指由于經濟基礎的根本性變化,帶來經濟增長質的飛躍和經濟規模持續擴張。由于推動經濟革命的關鍵因素是科技,我們習慣于把人類歷史上的巨大變化稱為科技革命,也稱為工業革命,但其實質和結果都是經濟革命。
觀察近250年來人類經歷的三次科技革命和經濟周期,不難得出這樣的結論:經濟上行期的長度取決于經濟基礎中最重要的技術進步所釋放的推動力能夠維持多久,技術進步越具有革命的性質,推動的經濟上行就越長;同樣,經濟下行以至于衰退期的長度也取決于新的具有革命性技術進步醞釀的時間長短。
黃志凌認為,世界經濟一直在循環著這樣的運行周期:誕生重大科學技術突破→重大科技突破與資本結合并完成產業化→技術進步效應向經濟各個領域延伸→形成經濟增長的產業支撐并帶來經濟基礎和運行模式的全方位變革→經濟發展呈現全球性的“趨勢一致性繁榮”→經濟泡沫化導致資源配置扭曲、技術創新動力衰減→重大科技突破的紅利逐漸消失→經濟在原有技術基礎和模式上停滯不前、增長陷入膠著→滋生嚴重的生產過剩、信用違約、爆發大規模的經濟危機。
從長周期看,第一次科技革命前后經歷蒸汽機和鐵路兩波高潮,至第二次科技革命間隔90年;第二次科技革命前后經歷電力和內燃機,與第三次科技革命間隔70年,相距越來越短;自20世紀中葉至今,第三次科技革命已歷經原子能、航天、電子計算機和信息技術、生物工程、互聯網兩個階段,歷時60余年。20世紀上半葉奠定的科學技術基礎已經無法承擔繼續拉動世界經濟增長的重擔,其帶來的增長周期到網絡科技泡沫破滅已經走到盡頭,這時原本應該已經來到誕生新科技革命的窗口。
四大領域將發生革命性突破
雖然對于現在處于第幾次產業革命以及德國工業4.0算不算工業革命,存在不同的理解,但是各個發達國家開始重新重視先進制造業的發展確實是個不爭的事實。
第一次主要是蒸汽機,第二次涉及電力、汽車、現代醫藥等,而到第三次更是分布到信息技術、航天、原子能、生物技術、新材料等眾多領域。第四次革命性突破會發生在哪些領域?黃志凌認為,綜合技術進步和產業發展的歷史規律以及近年來發達國家政府部門和大型財團的戰略動向,材料創新、能源利用、智能經濟以及效率革命將共同構成未來經濟基礎的革命性突破方向?!安牧吓c能源、信息并稱為現代科學技術的三大支柱。世界經濟未來能不能突破發展陷阱,取決于這些支柱能否出現標志性革命?!彼硎?。
首先,材料革命。材料的發展,不僅事關生產力革命,而且還推動著生產關系的調整、社會的進化、時代的變遷和文明的進步。新材料是帶動傳統產業升級的革命力量,是推動技術創新的先導,歷史上每一次重大新技術的發現和某種新產品的研制成功,都離不開新材料的發現和應用。美國把新材料列為影響經濟繁榮和國家安全的六大類關鍵技術之首,把材料科學與工程視為與技術進步、經濟競爭力、國家安全密不可分的啟動技術給予更加充分的重視。可以說,材料科學技術的發展水平及規模,已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科技進步、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
其次,能源革命。能源在經濟系統中也發揮著基礎性作用,能源革命在前三次科技革命中都扮演關鍵角色。實現能量的轉換和利用,創造了迄今文明史。這是從摩擦取火到制造蒸汽機,從電力使用到核能利用,直至創造出工業社會的高級階段為止的歷史時期。從化石能源到電力能源,再到原子能,人類能源使用方式和技能的提升以及新能源種類的出現,都與經濟革命相伴相生,未來也不會例外,能源領域的革命性突破必然會成為重點內容。
從技術突破的緊迫性來看,當前能源領域的變革已經迫在眉睫。“石油、煤炭等化石燃料不可再生,而其消耗速度又在不斷加快;化石燃料帶來日益嚴重的污染問題,破壞整個生態系統的穩定,已經到了令全人類無法容忍的地步;核能、太陽能、生物質能源等新型能源產業的興起給人類充分并合理利用新能源增強了信心,也為人類描繪出未來能源供給的宏偉景象。”黃志凌說。
第三,智能革命。智能經濟是指借助各種技術,減少經濟活動對人這一要素的依賴,真正實現經濟系統的數字化、智能化,自主運行、自我優化。它將使單位產出率大大提高,從而實現經濟飛躍。社會生產生活將更加精細化和精準化,資源利用將更加集約化和高效化,決策判斷將更加具有前瞻性。
實現智能的轉換和利用,將使人類文明史出現偉大轉折,開創后文明時代。這是從智能機器的制造到廣泛作用,引發智能“核爆炸”,使人的智能及機器智能的潛力最大限度迸發出來,導致社會發展智能化,創造出智能社會的歷史時期。后文明的新篇章是由智能人與智能機共同譜寫的。
在技術突破的支撐下,未來智能經濟將深入人類生產活動的各個領域,一些智能化的設備和元器件將嵌入到電網、公路、鐵路、交通設備、供水系統、油氣管道等各種物體中,帶來基礎設施智能化、智能電網、智能教育、智能家居、智能交通、智能環保、智能醫療、智能水利等全方位變革。智能制造、智能機器人、智能手表、智能手機、智能皮膚等等無論是產品還是技術,智能創新永遠在路上,在智慧地球理念下,只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
第四,效率革命。提高生產效率一直是人類經濟活動的重要內容。提高生產效率,必須進行技術變革、生產組織和管理方式的改進。信息時代,互聯網時代,云計算和大數據應運而生,將使生產和組織效率取得革命性突破,對人類經濟發展產生極為深遠的影響。
效率革命重點在于提高物流效率、金融服務效率和政府效率,最大限度降低成本。工業生產的實質則將各種要素組合轉化成產品和服務,在要素數量一定的情況下,能得到多少產品和服務,其中的關鍵就是效率高低。人類社會發展至今,無論在哪個階段,提高生產效率一直都是經濟活動的重要內容。而提高生產效率除了技術變革外,體制改革、生產組織、流程再造和管理機制的改進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途徑。
黃志凌認為,效率革命在當前互聯網和信息技術高度發展的情況下也擁有充足的技術支撐。比如,依靠互聯網信息平臺,提高物流調度效率和物流設施設備利用率,降低物流成本;依靠互聯網虛擬渠道向客戶提供金融服務,不僅可以使銀行減少網點建設和機器設備購置的投資成本,而且還能夠壓縮服務中介環節,提升服務效率;集中互聯網上的人力、智力和財力,進行住房小區、智慧家居設計、建造和銷售,甚至可以無須房地產公司的參與,大幅降低成本。
生產組織和管理方式變革的另一個重大趨勢是,在互聯網、智能化機器設備的支撐下,前三次工業革命形成的傳統的集中生產經營活動模式將重新回到分散化模式,這些分散化、扁平化的生產單元將彼此互聯合作,構成相互協同的龐大網絡,能源、資源等將更加合理地分配和使用。未來產品設計可在硅谷,制造在德國、組裝在中國、消費在美國,國際分工不再傳統守舊,而是效率革命下的全球協同協作。
我國應實施三大戰略
審視歷史,在全球大國格局演變中,科技革命發揮著決定性作用。第一次科技革命造就了英國的世界霸主地位,第二次科技革命使發源地美國成為新的世界霸主,第三次科技革命則進一步鞏固了美國的霸主地位。
黃志凌認為,當前是我們實現國家和民族復興面臨最好的歷史契機。科技革命已經沉寂60余年,前三次我們都錯過了,未來如果能抓住第四次科技革命,就有機會在較短時間內實現國家崛起、民族復興。為了抓住新科技革命,我國應實施三大戰略。
裝備制造業技術更新戰略。中國需要加快工業更新升級,尤其是先進裝備制造業技術更新、傳統工業升級換裝,只有這樣才能在全球產業鏈中重新找回自己的那一環,才能鞏固中國“世界工廠”的地位,只有加快工業更新升級才會為中國工業提升價值空間、積攢技術創新空間奠定基礎,并為材料革命、能源革命、智能革命、效率革命的中國化生根發展提供土壤。先進裝備制造,應著眼于全球工農業生產的高端占領、國防工業的自給自足以及軍民工業的深度結合,瞄準航空產業、衛星及應用產業、軌道交通裝備業、海洋工程裝備、智能制造裝備五個領域,大力發展具有高技術含量和高附加值的高端裝備制造產業。
繼續領先的信息基礎設施投資戰略。加大信息基礎設施投資建設,為智能經濟發展提供優秀的硬件環境。智能經濟革命需要優秀的信息基礎設施作硬件保障,比如寬帶網絡、無線設備等等。應該說,2010年以來中國信息技術領域的投資強度在全球處于領先地位,對于提升社會經濟效率起到無法估量的影響。新一代信息技術涵蓋技術多、應用范圍廣,與傳統行業結合的空間大,在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中的帶動作用將遠遠超出本行業的范疇,應該繼續加大投資強度。
全力推進科技創新與人力資本積累戰略。我國已經明確了創新驅動的發展戰略,就是要推動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堅持需求導向和產業化方向,堅持企業在創新中的主體地位,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和社會主義制度優勢,增強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度。
業務咨詢:932174181 媒體合作:2279387437 24小時服務熱線:15136468001 盤古機械網 - 全面、科學的機械行業免費發布信息網站 Copyright 2017 PGJXO.COM 豫ICP備1201980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