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提出,對機床工具制造業同樣具有極強的針對性。因為在我們這里,“供需錯配”的矛盾十分突出,亟須行業自身不斷深化結構調整。
現在看,“需求總量明顯減少,需求結構加速升級”絕不是短期的市場特征。在這樣的市場背景下,橫向收縮戰線,縱向加強縱深應該是我們正確的戰略選擇。
本來我們的力量就不足,且對新的市場環境“水土不服”,現階段我們是明顯的弱者,這種情況下,應該采取的策略是集中優勢兵力,集中殲滅“敵人”,毛主席早就為我們做出了榜樣。
反之,如果在當前情況下,還在盲目四面出擊,只能由于兵力分散最終導致失敗。做戰略,必然包括進退和取舍的選擇,否則,不可能是好的戰略。
中國市場需求結構升級的主要方向包括三個方面。即,自動化成套、客戶化訂制和普遍的換擋升級。這些方向是用戶領域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的必然要求。而上述升級方向所對應的要求恰恰是我們大部分企業最薄弱的短板,我們的看家本領更多地表現為用大批量的方式制造中低端的通用型標配單機產品,相應地,企業內部都有一整套長期形成的與這樣的看家本領相配套的資源配置結構體系(組織、人力、運作機制、分配原則等),企業在市場上表現的不適應,本質上是企業內部資源配置結構體系的不適應。
因此需要根據市場的變化特點,下決心對企業內部結構體系進行根本性的重構,才能逐步解決供需錯配的問題。反之,如果不觸動企業內部過時的結構體系,僅僅在工作力度上下功夫肯定是不夠的,會永遠感覺力不從心。
三年前,我對機床產業出口情況的判斷是三個字,即“小、低、散”。
“小”是指規模小,當年全行業出口量僅占總產出的一成左右(近幾年已經有很大進步了);“低”是指結構水平低,這與進口形成鮮明的對照。在進口總量中,60%以上是機床主機,其次是功能部件和數控系統。而在出口總量中,主機僅占1/3左右的份額,且產品結構水平較低,約50%以上的出口是磨料磨具和工量具,其中磨料和低端量儀和刃具又占據很大份額;“散”是指市場目標分散,集中度較低。
機床工具產業出口還存在一個突出的問題,那就是相當部分的企業還處于游擊戰的水平,即處于“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的戰術狀態。因此,我的研究結論是,我們行業的出口市場還有很大的成長空間需要去深入開發。
而現在已經到了對行業的出口市場進行戰略層面規劃和建設的時候了。主要原因有兩點:
一是中國的開放已經開始由“引進來”為主的階段向以“走出去”為主的階段轉變,而且勢頭很猛(一帶一路、國際產能合作、亞投行等);
二是新一輪的制造業轉移正在進行中,所不同的是這一輪轉移是由中國轉移到其他發展中國家,這個勢頭也十分明顯。在這種大背景下,出口市場的地位就顯得尤為重要,這是不言而喻的事情。
因此,我們需要在戰略層面上對出口市場進行規劃和建設,并且這是一項十分緊迫的任務。
業務咨詢:932174181 媒體合作:2279387437 24小時服務熱線:15136468001 盤古機械網 - 全面、科學的機械行業免費發布信息網站 Copyright 2017 PGJXO.COM 豫ICP備1201980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