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應該走進新的未來時代,這個時代叫人工智能。首先,我們要強調工業自動化。工業自動化了以后,才可能走進信息化。只有信息化后,才能智能化。中國走向信息化,我認為還需要努力。
中國的工業現在還沒有走完自動化,還有很多工業連半自動化都做不到。這個時候,我們提出了類似工業4.0的方案,超前了社會實際,最后會成為夾心餅干。
所以我們國家要踏踏實實的邁過工業自動化。工業自動化以后,就不需要這么多簡單的勞動者了。當前應從提高教育水平、從人的質量入手。
在工業4.0、智能制造、互聯網+各種概念熱火朝天的今天,任正非的一番話發人深省。他談的是中國工業實現信息化、智能化的路徑問題。這個問題非常重要。為什么他認為“工業自動化了以后,才可能走進信息化”?圍繞這個問題,我思考了很久。下面我談談個人的一點淺見:
1、搞清基本概念
首先,就思維的邏輯而言,從概念到判斷到推理,是理性認識從低級走向高級的過程。我們要剖析、理解“工業自動化了以后,才可能走進信息化”這個判斷,應該先從弄清概念著手。
什么是自動化?
自動化(Automation)這個概念,最早由美國人D.S.Harde于1936年提出,簡言之,自動化就是“機器之間零件轉移不用人去搬,用機器搬運去代替人力勞動”。《中國大百科全書》對自動化的定義是,“機器或裝置在無人干預的情況下按規定的程序、指令自動進行操作或控制的過程”。
什么是信息化?
從歷史發展看來,信息化(informatization)概念起源于60年代的日本,日本社會學家梅倬忠夫在其發表的《信息產業論》中首次提出了“信息化”這個概念,認為信息社會是信息產業高度發達且在產業結構中占據優勢的社會,信息化是由工業社會向信息社會演進的動態發展過程。
由此可見,自動化概念的提出比信息化要早。自動化側重于強調無人干預,機器自動運行。廣義的自動化,應包含模擬或再現人的智能活動。信息化側重于對信息的獲取、傳輸、處理和加工利用,實際工作中的信息化,側重于以計算機為代表的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自從電子計算機出現,自動化和信息化變得密不可分了。
2、為什么說工業自動化了以后,才可能走進信息化?
首先,具體到工業企業,從工業自動化系統結構來看,一般可分為三層:最下是現場層(基礎自動化),包括各種現場儀表和PLC、DCS等;中間是MES層(制造執行系統),包括先進過程控制、生產調度等;最上是ERP層(企業資源管理系統)。底層自動化關系到各種數據的采集、上送與指令的具體執行,對于實現全自動化尤為重要。
其次,從發展歷史來看,在機械時代,自動化便已開始;信息時代的自動化是在自動化基礎上的信息時代的自動化。
再次,從設備結構來看,在自動化系統中包含許多完成信息獲取、轉換、顯示、傳送處理等功能的設備,如:傳感器、變送器、放大器、儀表等等。
由此可見,如果沒有實現工業自動化,工業信息化便無從談起。
“沒有正確理論指導的實踐是盲目的實踐”。
擺在我們面前的就兩條路:錯誤的路和正確的路。錯誤的路,即越過工業自動化階段,無非就是靠大量買國外的自動化設備或零部件。結果呢?龐大的國內市場,給別人做了嫁衣,安全命脈也掌握在別人手里。大廈貌似很美,但是建立在沙灘上。人貌似很胖、很壯,內里是空虛的。
正確的路,即從理論上建立起科學的認識,以科學的認識指導實踐,踏踏實實走完工業自動化階段。這就需要我們做到:
要樹立正確的心態,建立真正的自信。不好高騖遠,也不急攻心切,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如同長跑,不能看到別人跑第一,就著急,亂了節奏,不考慮自身實力沖上去,結果可能都無法堅持到終點。方向對,就不怕路遠。
要通過科學的調查研究,從整體、行業、重點領域等維度,摸清當前工業自動化的水平,找出制約工業自動化水平的關鍵共性問題。不要輕視調研,調研就是解決問題。
要聚焦關鍵共性問題,組織重大專項,實行“大兵團作戰”,“利出一孔,力出一孔”,實現重要元器件、設備、系統國產化。
要建立支持使用國產元器件、國產設備的政策機制。在這一點上,習總書記在參加全國政協十二屆一次會議科協、科技界委員聯組討論時的講話,談的非常深刻:
“創新技術要發展,必須要使用。如果有了技術突破,誰都不用,束之高閣,那就難以繼續前進。應用中出現一些問題是自然的,不要一出事就往自主能力上扯,這不是科學的態度。自己的創新成果自己都不相信和使用,怎么會指望別人去相信和使用?所以,要建立健全優先使用自主創新成果的機制,實行有針對性的優惠政策,促進自主技術、自主品牌、自主標準的成果優先為我所用。”
業務咨詢:932174181 媒體合作:2279387437 24小時服務熱線:15136468001 盤古機械網 - 全面、科學的機械行業免費發布信息網站 Copyright 2017 PGJXO.COM 豫ICP備1201980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