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23日,習近平在中國商飛設計研發中心綜合試驗大廳,對在場人員說,我們要做一個強國,就一定要把裝備制造業搞上去!
一年后,國務院印發《中國制造2025》,10個重點發展領域有7個半涉及裝備制造業,裝備制造業將成為中國轉型升級的重要推動力。在過去的十多年中,裝備制造業在研發、設計、制造、服務多個領域取得重大突破,綜合實力大幅提升,產值規模穩居世界首位。
但裝備制造業的長期性、結構性、系統性矛盾也愈發突出,尤其是當前裝備制造業由規模擴張走向創新升級階段,中國經濟增長步入中高速發展期,裝備制造業的“慢性病”如不“根治”,將成為制約產業升級發展的重要瓶頸,也將影響中國經濟持續發展。
四大病癥
一些業內專家將裝備制造的一些長期性、結構性問題形象地總結為四種病癥:
一是“神經病”。裝備制造業領域的關鍵設計軟件、數字化設計與仿真分析軟件以及工業控制軟件等核心工業軟件水平較弱,高檔工業控制軟件仍然依賴進口,例如在高檔數控機床領域,國外品牌占據95%的市場份額。
第二是“心臟病”。特別表現在汽車、船舶和飛機等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領域,我國缺乏發動機設計制造的核心技術。例如專利分析表明,日本和德國的企業在汽車發動機領域的燃油噴射、燃燒控制、電子控制等7大領域中掌握了絕對話語權。
第三是“關節炎”。我們在機械傳動領域的基礎零部件、基礎材料跟不上主機發展的要求,配套能力薄弱,嚴重制約行業競爭力和創新力。例如,我國工程機械領域大型挖掘機用液壓閥、柱塞泵、液壓控制幾乎全部依賴進口,動車組軸承90%以上依賴進口。
第四是“氣血不足”。主要表現為在裝備制造業的單品(小批量、單機、定制生產)制造、極端制造領域可以實現世界先進水平,但是在部分復雜度高的產品領域尚沒有實現大批量制造和商業化運營,比如我們擁有世界級的航天器制造水平,但是在大飛機等現代航空裝備方面,制造商仍然在尋找商業和技術耦合的關鍵點。又如在一些專業化、利基型的細分領域,我們還沒有滲透進去。
四大病因
裝備制造業存在的“病癥”,可以從多個方向找到相關“病因”,從更深層上認識裝備制造業存在的系統性問題,從產業鏈角度和價值鏈角度分析,造成上述“病癥”的原因為:
第一是創新能力不足。目前我國裝備制造業研發密度僅為1.5%,不足美國、德國等國的一半。機械工業信息研究院的一項研究表明,我國裝備制造業創新能力指數僅為美國的四分之一,德國的二分之一左右。更重要的是,裝備制造業的創新具有“全球創新,服務本地”的特點,我國裝備制造業開放型創新發展仍處于起步階段,多數企業對于國際創新資源的利用多側重于生產資源,對于創新資源的利用仍然缺乏經驗和工具。
第二主要表現為產需協作不緊。很多裝備制造企業反映,企業和用戶之間的距離應更進一步,二者應形成深入有效的戰略合作關系,而這主要由裝備制造業的創新特點所決定。需求對于裝備創新具有長期巨大的引導和拉動作用,裝備制造的技術是一種實踐性技術,許多創新都來自用戶部門在使用裝備過程中問題的發現和解決,很多原創性的裝備是來自于用戶的。比如機床的最初發明者是一些紡織機械制造商和槍械制造商。在石油提煉領域,幾乎所有重大創新都是用戶公司開發的。在科學儀器領域,80%的創新來自于用戶。
鑒于此,優秀的裝備制造企業總是從開始就與用戶方建立起協同共進的機制。德國在十幾年前的研究表明,德國48%的機械工程企業、52%的機床企業以及68%的通信設備企業與客戶開展了聯合研發,其中三個領域與國際客戶開展聯合研發的比例分別是45%、46%和55%。
中國一些裝備行業由于產需對接比較好,企業與用戶走得比較近,近年來也實現了長足發展,比如工程機械、石油裝備、電氣裝備等。
第三是基礎投入不足。由于我國此前裝備制造業發展的主要方向是規模擴張,長期對基礎領域重視不足,產業政策主要以支持整機生產和設備成套為主,對于基礎領域的支持力度不夠,這導致產業基礎薄弱并受制于人。
第四是集成能力不足。系統集成與分包能力代表了一種價值鏈的掌控能力,是先進制造能力的集中體現。掌握系統集成能力,要求我們的企業能夠設計出復雜產品(如大飛機)的產品構架,而非簡單裝配,要掌握產品系統設計的規則和語言,進而有效地在全球范圍內配置資源,將輔助設計、制造裝配、服務等環節利用比較優勢分包給國外企業,實現價值鏈的整體控制和價值最大化。
目前我國在電力設備、軌道交通設備領域依賴國家的頂層設計、戰略安排和超大規模國家市場,系統集成能力得到了長足發展,因此要在智能制造裝備等領域應加快培育系統集成能力,形成多個戰略引導力,并可在全球范圍內配置資源的系統集成商。
最重要的是,前述因素并不是獨立存在,而是緊密相關,盤根錯節。如裝備制造業的基礎領域薄弱,已嚴重制約產業創新能力,也妨礙了企業對于系統集成的理解。企業往往只能用國外的產品“搭積木”,產業創新高度也受制于其所能獲得的關鍵零部件的條件和水平。
四步走戰略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方興未艾,裝備制造業的發展出現許多新動態,但產業的發展規律不會變,產業內部要素作用規則也不會變。“十三五”期間,推動裝備制造業轉型升級,一方面要順勢而為,借力疾馳,但另一方面更要堅持問題導向,緊抓重大矛盾,加快政策工具革新,精準治療頑疾。在戰略思路上,可以針對上面提出的四種病因來考慮“四步走”戰略:
向前一步,填補與用戶需求的最后一公里空缺。加快合作模式創新,利益分享機制創新,構建以用戶為核心的業態模式和產業生態,加快培育特性化制造服務能力滿足細分市場用戶動態多樣需求。
向后一步,重視提高裝備制造業的創新能力。在產業內推動“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開放式協作創新,充分借助新技術革命爆發的戰略機遇注重融合創新和跨界創新對于縮短研發周期,降低研發成本的有利促進作用。
向上一步,占領裝備制造業的中高端領域。目前高端裝備制造業是整個產業的重要增量貢獻點,但實現這一步的突破難度非常大,無異于“虎口奪食”,需要構建系統性的競爭力而非單一比較優勢,這很大程度上需要培育一批具有全球資源整合能力的系統集成商,來整合優勢資源列陣對抗,集團作戰。
向下一步,突破裝備制造業的關鍵基礎領域。這一步是裝備制造業優化存量的主要工作,所依靠的是長期積累,很難“彎道超車”,一方面要不斷要強化基礎領域的研發能力、試驗能力,另一方面應加強政策協調,給基礎領域創造足夠的市場空間,打通主配牽手的通道。
解決裝備制造業的結構性矛盾,走出產業升級的“迷宮”,“十三五”期間還需上述四個步驟有機銜接,協同推進。
業務咨詢:932174181 媒體合作:2279387437 24小時服務熱線:15136468001 盤古機械網 - 全面、科學的機械行業免費發布信息網站 Copyright 2017 PGJXO.COM 豫ICP備1201980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