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民經濟發展中,我國堅持走中國特色軍民融合發展道路。在軍民發展道路上,推動國家電網企業軍民融合深度發展作為其發展的一部分。
國防建設絕不是純消耗性的,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融合得好,不僅產生軍事效益,還會帶來巨大經濟和社會效益。美國的“曼哈頓”、“阿波羅”計劃,我國的“兩彈一星”、“神舟”飛天、“嫦娥探月”等壯舉,就是很好的例證。
我國正在建設海洋強國、航天強國、網絡強國,海洋、太空、網絡是軍事競爭的戰略領域,也是牽引經濟、科技發展的制高點。必須舉全國全軍之力,軍民一體運籌,共同研究論證,把握融合發展的新需求,選好突破口,力爭取得重大進展。
在核電之外,電網作為重要能源基礎設施,與國家安全和國防建設的關系極為密切。當前,推動國家電網企業軍民融合深度發展,必須按照"立足軍民融合、開展雙向服務、推動合作發展"的思路,重點搞好安全保障、科技創新、市場合作和應急處置四個領域的軍民融合發展。
據了解,智能電網是中國航天科工確定的三個軍民融合重大項目之一。憑借航天軍工技術優勢,在智能電網研發戰略方面,以二次切入,一二次融合為目標,其產品和技術逐漸涵蓋發電、輸電、配電、變電、用電和通訊等智能電網的各個領域。由于航天在通訊、傳感方面有數十年的技術積累和沉淀,我們相信這也正是中國航天軍工技術的優勢所在。目前,中國航天科工共有17家單位涉足智能電網領域,在智能電表、配網自動化、輸電線路智能化以及電力應急救援等領域具有較強競爭力。
軍民融合這種資源優化配置,既充分調動了企業產能、擴大了市場,又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資源重復浪費和工作效率低下。正如有軍內專家所言,“民參軍”通過加快科技進步在軍事領域的應用,降低獲得前沿技術的成本,縮短武器裝備的研制周期,可以促進軍用和民用工業基礎一體化的實現,進而增加整個國防科技工業的競爭力。
比如,解放軍的光纜電網建設,因為采取了軍民合建的方式,只用10年的時間,就建成了覆蓋全國的光纜網,是解放軍用20年時間自建光纜網長度總和的6倍。又如,解放軍進行CDMA移動通信系統建設,依托國家移動通信資源,用了不到4年的時間,就共享了國家利用了10年時間、投入2000多億元建成的龐大基礎網絡。
中國正在大力推廣北斗導航系統,衛星導航不僅具有重要軍用價值,而且在保障國家經濟安全和獨立、促進經濟發展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衛星導航系統與關系國計民生的一些基礎設施,如通信、電力等密切相關。
衛星導航技術與互聯網、移動通信一起,并稱為21世紀信息技術領域的三大技術。以移動互聯、云計算、大數據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與電網的深度融合和跨界融合,是全球新一輪電網升級和產業重心的核心內容。
電力行業,高精度、安全可靠的時間同步是當代電網乃至未來智能電網運行的一項基本要求。
例如“北斗時間”是以我國自行研制和建立的“北斗衛星導航定位系統”為基礎,通過“北斗電力全網時間同步管理系統”的精準授時系統實現安全可靠、高精度時鐘的時間同步。新采用的時間同步裝置通過接收北斗和GPS衛星信號,兩時間源互為備用,解決了單一依賴GPS存在的重大安全隱患,為實現真正意義的全網時間同步、數字化變電站和未來智能電網打下堅實的基礎。
在電力調度方面,成功開展基于“北斗”衛星導航試驗系統的電力時間同步應用示范,能夠為電力事故分析、電力預警系統、保護系統等高精度時間應用創造條件。電力調度可實現基于北斗的電力時間同步,電力系統的安全運行,同樣需要在不同系統內實現高精度的時間同步,從而保證電力網絡運行的穩定性、可靠性和安全性。
以前我國電力系統以GPS作為主要授時手段,通過其發射的民用信號接收授時信號,實現電力系統的各個子部分的“同步”運行。
在“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投入使用后,解決了我國電力系統時間同步應用中的三個難題:可靠的時鐘源,全網時間同步管理,遠程集中實時監測維護。從經濟安全角度講,保障了我國電力安全和國家安全。
另外,還可以實現北斗衛星實現電力遠程抄表,從而推動售電側市場的進一步發展。北斗衛星通信裝置能夠在不改造現投運設備的情況下,利用北斗衛星導航系統雙向通信功能將現場用戶用電信息無縫接入到用電信息采集系統主站,實現現場采集數據到北斗衛星通道的接入,能實時、有效、可靠地獲得通信不發達地區用電信息。
業務咨詢:932174181 媒體合作:2279387437 24小時服務熱線:15136468001 盤古機械網 - 全面、科學的機械行業免費發布信息網站 Copyright 2017 PGJXO.COM 豫ICP備1201980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