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國務院總理李克強邀請,默克爾將于29日至30日對中國進行正式訪問;法國總統奧朗德將于11月2日至3日對中國進行國事訪問。根據德國駐華使館發布的新聞簡報,這是默克爾第八次訪問中國。據報道,德國大眾汽車公司和漢莎航空集團等德國企業高管將隨行。法國駐華使館表示,推進12月初巴黎氣候大會的籌備工作是此次奧朗德對華進行國事訪問的重要內容,因此負責氣候變化工作的重量級官員也在隨行名單當中。推進中法經貿合作也是奧朗德訪華的另一項重要任務。新華社的一篇文章稱,對法國來說,中國經濟“減速換擋”不僅沒有吹來經濟寒風,反而為法國創造了廣闊的市場機遇和澎湃的投資動力。
在中國駐德國大使史明德看來,中德關系面臨新的發展機遇,有望在高水平上穩定向前發展,繼續在中歐關系中發揮引領作用。史明德指出,一是去年兩國發表《中德合作行動綱要:共塑創新》,提出以創新全面引領中德未來合作,這是中國與西方大國首次建立廣泛的創新合作伙伴關系。二是高端制造業合作前景廣闊,德國的“工業4.0”與“中國制造2025”有很多契合點,合作將使雙方實現互利共贏。三是共同推進“一帶一路”建設,中德位于新絲綢之路兩端,也是沿線國家中最大的兩個經濟體,同時德國已宣布加入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
德國聯邦外貿與投資署第一總經理貝諾·彭澤日前指出,期待此次訪問能繼續加深德中貿易關系,使兩國從中獲益。彭澤表示,2015年是“中德創新合作年”,默克爾此次訪華將進一步加強兩國在創新工業領域的合作,推動生產鏈的數字化合作。他還表示,德中兩國在某些尚未挖掘的領域,如消費品市場尤其是營養品和服裝業擁有巨大商機。
2014年,在德國對外出口排名中,對中國出口從2013年的第五位攀升到第四位。進口方面,中國位列荷蘭之后,成為德國商品第二大進口國。此外,德國企業在華的強勁投資也顯示兩國經濟緊密依存。2013年德國對華直接投資額累計達478億歐元,2014年又增加了51億歐元。中國在2014年成為在德投資項目數量最多的國家,項目數達到創紀錄的190個,比2013年增加37%。
中歐關系走好帶來新活力
在德法兩國領導人來華訪問之前,荷蘭國王威廉—亞歷山大已經啟動了中國之旅。在25日到29日的訪問中,威廉—亞歷山大國王與習近平主席進行了會談,兩國元首高度評價中荷關系發展,同意堅持合作共贏的正確方向,將開放務實的全面合作伙伴關系做大做實,為兩國人民謀求更多福祉。
德國駐華大使柯慕賢、法國駐華大使顧山27日在《人民日報》上聯名發表《德法是中國在歐盟的核心伙伴》一文。他們在文章中表示,德法兩國領導人將在近期接踵訪問中國,他們的訪問可謂正當其時。德法兩國均已在多年前與中國建立全面戰略伙伴關系。為應對歐洲、亞洲乃至全球性緊迫問題,德法各自同中國的伙伴關系從未像今天一樣具有如此重要的意義。放眼世界,尤其在歐盟,沒有哪兩個國家像法國和德國在政策上如此緊密協調。
柯慕賢和顧山共同表示,中國成功的關鍵之一在于技術升級。德法兩國是中國推進現代化重要的國際合作伙伴。2014年法德對華貿易額創紀錄地達到2000億歐元左右,約是中國同任何其他歐盟國家雙邊貿易額的近4倍以上。我們是“中國制造2025”創新藍圖中相關技術領域的領先國家。德國的“工業4.0”規劃和法國的未來產業戰略廣泛涵蓋了一系列關鍵領域,包括新型交通、物聯網、機床設備、機器人、商務軟件、高新技術化合物、未來醫藥、數字化安全、數據經濟、健康食品和個性化定制食品等領域。
史明德指出,中國與德國、法國和英國的關系始終是中歐關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中國同三國的關系齊頭并進、協調發展,必將為中歐關系帶來新活力、新動力。
歐洲學院“歐中研究中心”主任門鏡日前在談到中國和歐洲領導人近期頻繁互訪時指出,英國作為歐盟三駕馬車(英、法、德)之一,在歐盟之中的影響力不可低估。中英關系的發展實際上也會刺激中法、中德關系的發展,為中國與歐盟其他成員國的經濟發展、經濟合作創造一個更有利的條件。而從歐盟機構的角度來講,中英關系的推進能夠有利于中國的聲音更好地在歐盟傳播。中英關系的發展實際上能夠促進中國與歐盟關系的發展。
德國“工業4.0”成為合重點
德國的“工業4.0”計劃與中國的創新發展戰略以及工業化、信息化發展不謀而合。德國“工業4.0”的核心在于利用互聯網、物聯網以及模塊化技術,實現工業生產方式的變革。其旨在從根本上改變傳統工業中由于地理位置導致的生產、研發脫節的現象,使工業生產技術的研發和升級不再依賴物理上的互相接觸,使德國在既保持自己科技研發技術優勢的同時,也可以繼續享受全球化生產的優勢。
德國的“工業4.0”把信息化推向質的變化階段,推動以智能制造、互聯網、新能源、新材料、現代生物為特征的新的工業革命,這一點是很高明的。相比之下,“中國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也是推進智能制造,但如何利用信息技術改善與重構生產要素、深化企業組織變革、創新生產方式、提升資產質量和服務功能、適應市場需求和變化,是一個影響“中國制造2025”戰略全局性的問題。兩者除了技術基礎和產業基礎不同之外,還存在戰略思想等方面的明顯差異。德國工業4.0為德國工業發展描繪了細致的發展藍圖,在戰略思想、基礎研究、技術教育、政策機構和措施方面有很多值得中國學習和參考。德國也重視構建支持工業4.0的法律環境,及時對與企業責任、數據保護、貿易限制、密碼系統等相關法規進行調整,培養全國國民的競爭意識,比較重視反思和自我調適。
在協同機構方面,德國成立了政府統一協調機構,建立了第四次工業革命平臺。“中國制造”則需要從要素驅動轉變為創新驅動,從低成本競爭優勢轉變為質量效益競爭優勢,從資源消耗大、污染物排放多的粗放制造轉變為綠色制造,從生產型制造轉變為服務型制造。智能是把人的智慧和知識轉化為一種行動能力,這種效率是傳統工業無法達到的。
德國駐華大使柯慕賢表示,“默克爾此次訪華,希望中國政府釋放更加歡迎外國企業或更多開放市場的信號,以便吸引更多外國企業來華,特別是高科技企業。目前,德中企業都在尋找合作伙伴,在創新方面還有更多合作空間。同時,中國還開展了一些與相關的技術研究,德國企業對此亦感興趣,希望尋找合作機會。”因為將互聯網技術和企業生產方式緊密聯合起來,形成有效的信息溝通反饋機制,才能實現技術與組織的良性互動,才能使互聯網技術的發展為企業所需要,企業才能成為推動企業技術進步的主要力量。在這些方面,德國都有很多寶貴經驗值得學習。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曾指出,經過30多年來的改革開放,中國制造業規模迅速擴大,已成為世界第一制造大國,220多種主要工業產品的產量居世界首位,具有工業體系完整、國內市場巨大、人力資源豐富等優勢。但中國制造業大而不強,自主創新能力不足,產品附加值不高,總體處于國際產業鏈和價值鏈的中低端。與發達國家在工業3.0基礎上邁向4.0不同,中國不僅要追趕工業4.0,還要在工業2.0、3.0方面“補課”。
中國制造業如何補課升級,中國制造2025如何能從國家戰略落到實處?中德雙方如何能對接工業4.0,首先要從德國工業4.0概念說起。工業4.0中對未來制造業的描述為:在一個“智能、網絡化的世界”里,物聯網和服務網(the Internet of Things and Services)將滲透到所有的關鍵領域。智能電網將能源供應領域、可持續移動通信戰略領域(智能移動、智能物流),以及醫療智能健康領域融合。在整個制造領域中,信息化、自動化、數字化貫穿整個產品生命周期、端到端工程、橫向集成(協調各部門間的關系),成為工業化第四階段的引領者,也即“工業4.0”。
簡單來說,工業4.0就是要提高制造企業的信息化、自動化、數字化水平。此次陪同默克爾訪華的就有德國工業4.0的起草企業,德國工業優等生——西門子。如果說工業4.0的概念過于抽象,那德國企業將這一概念落實到實際生產應用中后的成果,則能給中國企業帶來更多具象的感受。
德推出《中國戰略》九大行動領域
德國聯邦教育與研究部(以下簡稱“教研部”)在柏林舉辦首個“中國日”活動,并推出首個《中國戰略2015-2020》。中國科技部部長萬鋼發表視頻致辭,德國聯邦教研部部長約翰娜·萬卡、中國駐德國大使館臨時代辦李曉駟出席活動并發表講話。德國墨卡托基金會中國研究中心研究領域副總裁孔弼永、德國弗勞恩霍夫應用研究促進協會主席諾伊格鮑爾等專家也就各自領域與中國的合作前景作了報告。
《中國戰略2015-2020》為教研部首次推出的國別戰略。它確定了九大行動領域,共35項措施。這九大行動領域分別是:拓展德國科教界的“中國能力”,建立可持續合作架構和科學家網絡,聯絡德國行動方并構建政治對話機制,優化德國科研界對華合作的框架條件,加強關鍵技術研發合作,加強生命科學研究合作,應對全球生態挑戰,促進人文和社會科學研究合作以及加強職業教育合作。
萬鋼在視頻致辭中表示,目前中國確定并實施了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科技體制改革,深入落實創新戰略,全力將中國建設為創新型國家;德國也正在通過《新一輪高技術戰略——創新德國》計劃并實施“工業4.0”規劃,加強“創新所在地”的工業大國地位。兩國在創新發展方面不謀而合,交流合作的空間更加廣闊。
萬卡在致辭中表示,中國是當今世界上最重要的科研大國之一。《中國戰略》有助于促成德國和中國在科研和創新領域創造多樣化合作。這一戰略將確立中德科研創新領域的目標和方針,為更多的具體合作提供建議,拓寬道路,“我們希望與中國踏上戰略合作之路,我們愿與中國共同走以互信為特色的道路”。
“中國正在制定的‘十三五’規劃將是指導中國經濟社會自2016年至2020年發展的重要綱領,時間跨度和《中國戰略》不謀而合。”李曉駟說,中德合作的機遇源自兩國較強的互補性。中德合作并非“零和游戲”,中國變強了,并不意味著德國變弱了。不僅如此,中德還完全可以通過合作共同開發第三方市場,達到“1+1>2”的多贏局面。
中德自1978年簽訂政府間科技合作協定30多年來,兩國在科研、教育和創新領域的合作不斷深化,取得顯著成就,已經成為國際合作的成功典范,極大豐富和拓展了中德全方位戰略伙伴關系的實質和內涵。
業務咨詢:932174181 媒體合作:2279387437 24小時服務熱線:15136468001 盤古機械網 - 全面、科學的機械行業免費發布信息網站 Copyright 2017 PGJXO.COM 豫ICP備1201980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