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忠清是浙江省海寧職業高級中學的一名教師,教了10年的經編(針織中利用經紗縱行結圈連成織物的方法——記者注)專業,他的學生里不乏經編、針織大拿,不少還沒畢業的學生就被當地企業看上,還有外地企業前來挖人,十分搶手。不過,自從當地一家老國營企業添置了十幾臺新的機器,這種買方市場的局面悄然改變了。
一來,不再有那么多的崗位,原本留給人的位置,如今,讓機器給占了。徐忠清清楚楚地記得,幾年前,這家老國營企業只有30多臺機器,1個人看護1臺機器,可以有30多個崗位?,F在有了60多臺機器,看似數量提高,但機器的能耐大了,反而不再需要那么多人的看護,三四臺機器,僅需1人看護足矣,如此下來,別說增招新人,不裁人已是樂觀的了。
二來,這家老國營企業,下血本買了幾臺價值400多萬元的高檔機器。這種可供生產新產品的機器,學生們壓根兒沒有見過,他們在學校學到的傳統手藝,自然制服不了這些“高大上”的“家伙”,于是,也面臨著“上不了崗”的尷尬局面。
曾經的就業大戶,就這樣無疾而終了?至今,徐忠清腦海里,還能回想起上世紀90年代“就業紅火”的場面,那時,在這家國營企業里,幾乎每一個車間,都能看到徐忠清的學生,如今,整個公司一年能接納他三四個畢業生,已是不錯的成績了。
機器搶了勞動力的位置,早已不是新鮮話題,但對徐忠清來說,機器來襲的速度如此之快,對人才培養的沖擊之大,卻是始料未及的。對徐忠清所在的浙江海寧,經編是當地的一大特色產業,圍繞這些產業而生的職業院校,為企業培養所需的技能人才,人才到了企業,助力企業發展,企業和學校之間這種訂單式人才培養的合作,可以稱得上是一個良性循環。
如今,這種循環被打破。不止一家企業,重新算了賬,用機器來換人,既提高效率,又節省成本,于是把曾經的潛在勞動力——學生丟在一旁。但此時,不少并未擁有企業那般敏銳嗅覺的學校,則還沒回過味來,職業教育在生源危機之后,是否會再遭新的就業危機,乃至人才培養危機?
六成之多的企業減員10%
過去一段時間,浙江工業大學職業教育與區域經濟發展研究中心副教授劉曉就在關注這個現象。他所在的城市杭州,作為浙江省省會城市和經濟發展橋頭堡,在整個省內率先鼓勵企業通過采用自動化、智能化的設備來代替繁重的手工操作。
不過,劉曉走訪浙江省70余家企業和20余所職業院校后發現,機器換人,在給企業帶來“效益”,帶來產業轉型升級積極效應的同時,也給技術技能領域勞動力市場帶來了新的挑戰。而以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型人才為主要培養目標的職業教育,在這一進程中該如何應對,已成為當下必須關注的重要問題。
這種問題的嚴重性,首先還是來自“裁員”。根據劉曉團隊的調研顯示,在他們調查的70多家企業樣本中,有61.5%的企業至少減少10%的一線員工,其中16.3%的企業減少30%以上一線員工。
取而代之的,是以機器人為代表的智能生產設備,與以往的設備相比,劉曉發現,高效、節能、省人工成為這次“機器換人”的最主要的成效:比如,浙江三花錢江汽車部件集團有限公司的汽車零部件裝配生產線實行自動化改造后,產品自動組裝、檢測一站式完成,原來一組需要18名工人而現在只需配備4人。
在劉曉調查的企業樣本中,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令他印象頗深的是,西子奧的斯采用了世界上最快速的電梯廳門自動生產線后,平均6.8秒做出一片電梯門,1人能頂原來的6人用;臨安宇中高虹照明電器有限公司在引進10條貼片機、11條進口插件機等設備后,在保證企業隨時擁有滿員的高素質技術工人的同時,還節省了400余個普通勞動力,等等。
相應地,技術進步導致的勞動力總量的需求減少。
劉曉團隊發現,在“機器換人”相對比較集中的紡織、服裝、設備制造、電器設備與器材制造業領域,近5年來平均從業人員數量呈明顯減少趨勢。他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機器換人”在為企業提供新機遇的同時,也帶來了一系列“無就業增長”問題。
89%的企業把“用工成本高”列為開展機器換人的首要原因
近年來,“招工難”“用工貴”問題一直是困擾東部沿海地區經濟發展的瓶頸問題,其背后凸顯的是中國“人口紅利”弱化的殘酷現實,使機器換人成為越來越多企業轉型升級的共識。這也是企業“機器換人”的主要動因。
劉曉發現,89%的企業把“用工成本高”列為開展“機器換人”的首要原因,其中超七成企業認為2014年的招聘難度比2013年大,近六成企業的招聘是針對人才流失進行補員。
此外,84%和67%的企業是為了提高生產的穩定度和精度,64%的企業認為當前職業學校培養的人才無法滿足職業實際生產所需,38.1%的企業認為迫切需要進行機器換人。他認為,機器換人已經成為杭州市這些企業化解用工難題,增效減員有效的現實選擇。
頗為有趣的是,機器換人,似乎只是換掉了“低水平”的勞動力,但對于學歷層次相對較高、綜合素質較高的勞動力依然是敞開大門。
劉曉說,“機器換人”帶來的勞動力市場的一個重要變化,就是從事制造行業的勞動力人數將大幅減少,而剩余的勞動力則需要成為機器維護員、軟件設計者,通過操縱智能軟件管理機器人完成生產任務。形象地說,“要修船,不用你真正會去修船這項工藝,就是修船的職業資格證也不用再考,但要能夠駕馭修船的機器,懂得修船的原理,要有學歷、綜合素質?!?
調研發現,近5年來杭州市城鎮(含私營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在員工招聘要求中,對初中及以下的低端學歷員工需求數量呈明顯減少趨勢,比例從2010年的54%逐步減少到2014年的32%,高中/中職學歷要求穩定在27%上下,高職高專學歷要求從2010年的11%提升到2014年的23%,本科及以上學歷的要求從8%提升到17%,增幅明顯。
劉曉說,隨著“機器換人”為代表的產業轉型升級進程中,代表性行業企業對勞動力的技術技能要求呈現了兩頭大中間小的趨勢。即技能方面中等技能白領和藍領崗位需求減少,高技能要求的技術崗位、管理崗位需求等增多。這意味著,機器換人的領域和對象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需要大批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作為智力支撐。
別讓職業教育發展扯了經濟發展的后退
危機,既是危險,也是機遇。機器換人,換掉了一批人,但也需要另一批人,這就看職業教育能否跟上時代步伐,自我救贖,完成“升級改造”。
正如劉曉所說的,隨著產業的高端化,特別是高端制造業的發展,將會增加知識型員工的需求,操作、調試、維護智能設備的技術性崗位將會相對增加。因此,職業教育應當培養大批與自動化、智能化設備匹配的高素質人才以適應新產業、新崗位的需求。
根據統計,2013年杭州市全市“規上工業”從業人員數120.05萬人,同比下降0.5個百分點。但劉曉調研發現,每一臺工業機器人高效運轉的背后,都離不開技術人員的中樞把控,而這與現實中杭州市的勞動者的文化水平、技術技能存在較大失衡。
這也是整個調研過程中,劉曉感受最深的——機器換人一方面是對低端勞動力需求的大幅度減少,另一方面是技術工人、專業技術人員等明顯緊缺。
根據對杭州市部分企業用工情況調查,50.9%的被調查企業表示最缺的人員是普通技工,缺少高級技工和經營管理人員的分別占15.7%和13.9%。同時,一些規模以上企業加快了“機器換人”的步伐,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對低技能工人的需求。
然而,從當下來看,職業教育尚未完全跟上形勢。劉曉調研時發現,企業對“機器換人”可減少成本,提升生產效率都普遍認可,諸多企業也將“機器換人”列入企業發展計劃中。以服裝企業為例,在課題組對杭州市服裝企業調查發現,82%的服裝企業有機器換人需求,44.1%的企業將加強產品研發和創新。
然而,盡管多數企業已經把“機器換人”作為企業發展的主要方向,但實際過程中還存在現實困境制約。這其中除了資金困難等原因,一個重要因素就是“人才短缺”——企業所需要的機器人技師乃至工程師角色與目前職業教育高級技術技能型人才供給的失衡,仍是制約企業實現“機器換人”進程的重要因素。
也因此,劉曉建議,作為產業經濟發展源動力的職業教育,必須把握制造業升級對人才需求的脈搏,只有正確解決機器換人與人才結構升級的矛盾,才能在新的條件下獲得大發展,為經濟發展服務。
業務咨詢:932174181 媒體合作:2279387437 24小時服務熱線:15136468001 盤古機械網 - 全面、科學的機械行業免費發布信息網站 Copyright 2017 PGJXO.COM 豫ICP備1201980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