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南卡羅來納州的蘭卡斯特縣,中國杭州科爾集團建造的紡紗廠已經開始試運行。車間里,來自中國的技術指導正在教美國工人操作從中國運來的紡紗機。部分從得克薩斯、路易斯安那州運來的原棉已變成細密的紗錠,將被運往美國其他州、南美和中國內地。
南卡羅來納州曾是美國南方“紡織工業走廊”的重要組成部分。從上世紀八十年代起,全球化浪潮讓新興國家戧去了紡織業的風頭。除了少數以高技術為先導的高端紡紗廠還在運轉,大部分勞動密集型工廠已經關門。
在科爾工廠的東南方向,另一家來自中國浙江的企業——江南化纖有限公司的工廠也已經拔地而起。廢舊塑料從樓頂的自動化裝置中經過層層加工,最后變成形如發絲的塑料纖維。大批成套設備生產線已經從湖南運到尚在施工中的廠房內。
這些中國本土的勞動密集型企業為什么會到美國來建廠?將這兩個項目引入南卡州的前南卡商務廳中國項目負責人林新偉對新華社記者說,低成本驅動是背后最大的動因。
科爾工廠負責人王可告訴記者,南卡的電費比中國便宜一半以上,棉花便宜近一半,土地價格也低不少。江南化纖首席運營官毛偉峰對記者說,南卡便宜的電費對于他們這樣需要24小時運轉的工廠來說非常重要。該公司來美國建廠的原因還包括規避美歐對中國塑料纖維發起的多輪“反傾銷”調查。
中美之間迅速縮小的制造業成本差距是很多中國企業來美建廠的最主要因素。曾將海爾引進南卡建廠、現已開始為佐治亞州做中國項目招商引資工作的林新偉說,雖然美國的人力成本仍是中國的5到6倍,絕對成本仍大幅高于中國,但近年來中美兩國制造業成本差距縮小的速度很快,加之美國是這些工廠主要客戶所在地,并且已經加入或即將加入多項自由貿易協定,所以赴美建廠正成為很多中國企業自發的戰略選擇。
華盛頓智庫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尼古拉斯·拉迪認為,中國企業來美國,除了有利于自身發展,還可以幫助美國的一些行業實現復興。科爾在南卡開工后不久就有一家印染廠和一家棉布廠決定在它附近落戶,科爾的到來開始帶動當地紡織業整條產業鏈的發展。
不久前,中國中車股份有限公司位于美國馬薩諸塞州斯普林菲爾德市的鐵路車輛組裝廠奠基。那里曾是新英格蘭地區的制造業中心,但上世紀七十年代后制造業開始外遷。州長查理·貝克對新華社記者表示,中車建廠或將促進當地實現制造業的回歸,這對該州來說是一件大事,可能因此成為該州發展史上的“里程碑”。
業務咨詢:932174181 媒體合作:2279387437 24小時服務熱線:15136468001 盤古機械網 - 全面、科學的機械行業免費發布信息網站 Copyright 2017 PGJXO.COM 豫ICP備1201980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