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6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推進國際產能和裝備制造合作,以擴大開放促發展升級。
在“一帶一路”戰略從規劃到籌備落實,再到大單簽訂穩步推進之際,中央推進國際產能和裝備制造合作無疑是應時之舉。
具體觀察此次裝備制造聚焦的領域可以發現,鐵路、電力、通信、建材、工程機械等均是中國在技術上具有比較優勢、走在世界前列的領域。以高鐵為例,中國在該領域的技術水平和成本優勢都十分明顯。據中國工程院院士、中鐵隧道集團副總工程師王夢恕介紹,中國目前的高鐵施工技術和建設隊伍基本可以應付任何地形氣候和施工條件。而且,中國既有能力實行250公里時速既有線路的改造,也可以新建350公里時速的新線路,且建設成本不超過其他國家的2/3。此外,從工務工程、通信信號、牽引供電到客車制造等方面,中國可以進行一攬子出口。
同時,本次重點推出的幾大領域也恰恰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發展所迫切需要的。事實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中大多數都是經濟基礎相對薄弱、基礎設施建設水平亟待提高的發展中國家。作為基本的交通設施,鐵路是其發展的重要動力之一。而保證高鐵運營的電力設備、確保沿線信號覆蓋的通信設施、基礎設施建設都不可缺少的建材和工程機械則是緊密相連的相關配套設施。
由此可見,中央的戰略意圖十分明確,希望能夠借助優勢產能輸出,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形成互惠互利,向沿線國家乃至世界輸出中國標準。同時,也借此機會倒逼中國裝備制造業升級,提質增效,以提高其出口競爭力,實現制造業的整體升級,進而成為穩定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一極。
事實上,綜合兩會結束后的幾次國務院常務會議可以看出,中央一直在圍繞穩增長戰略進行布局。從簡政放權、加速項目審批來激發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活力,到鼓勵優勢產能走出去,帶動中國裝備出口,升級傳統制造業這個“舊引擎”,種種措施都意在形成穩增長的組合拳效應。此次更是著眼于出口,通過推動國際產能和裝備制造合作,倒逼我國企業提質增效、打造高水平開放型經濟,促進合作雙方互利共贏。
目前,中國“一帶一路”戰略已經正式拉開序幕。中國電建(601669,股吧)在巴基斯坦投資的卡西姆港燃煤應急電站項目或成為“一帶一路”戰略正式推進的首批項目之一。隨著近期國家主席習近平陸續赴哈薩克斯坦、俄羅斯和白俄羅斯訪問,“一帶一路”項目推進有望再提速。
當然,裝備走出去項目的落地只是一個開端,其成功運作離不開相關的配套資源。為保障優勢產能輸出之路暢通,真正形成互惠互利,此次國務院常務會議未雨綢繆,從三個方面推出配套政策。
其一,構建上下游協同的產能合作鏈條,注重技術交流,做好后期維護服務,做到裝備走出去與配套服務共推進,產能合作和技術升級雙豐收。這一政策說明中央不僅希望通過優勢產能的輸出緩解國內市場的供需矛盾,更希望借此機會帶動周邊行業及上下游行業形成產業集群,打造面向全球競爭的新優勢。同時,通過新技術的開發、試制、試驗、應用,推進核心技術突破和商業模式創新,推動制造業不斷優化升級,從產業鏈低端向中高端發展。
其二,把裝備走出去與融資手段緊密結合。事實上,隨著中國人口拐點將至,人力成本逐漸上升,僅僅依靠價格戰擠占低端產品市場的制造業發展并不順暢。
與地產、金融等行業相比,生產周期長、資金回收速度較慢的制造產業,不受資本市場青睞,融資艱難。為避免這些制造企業在走出去過程中受限于資金匱乏,中央鼓勵相關企業采用市場化方式,拓寬外匯儲備使用渠道,提高出口信用保險保障水平,并鼓勵企業和金融機構通過股票、債券等在境內外籌資。
其三,發揮行業協會商會和市場中介作用,提供法律、稅務、知識產權等服務。所謂“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制造企業盡管在自己的領域技術領先,經驗豐富,但在復雜多變的國際環境中,往往難以應對不同國家的政治、法律、文化差異。而借助專業的中介服務,則能有效彌補這些短板,防范風險。
可以預見,隨著優勢產業鏈協同出海,配套的金融服務緊跟而上,中介服務發揮助力,中國制造業的集群化趨勢將更加明顯,企業間也將形成有序、高效競爭。在裝備和產能“出海”的勁風之下,中國裝備走出去的路徑也將更寬廣,而中國經濟的穩定增長也將借此獲得更強動力。
業務咨詢:932174181 媒體合作:2279387437 24小時服務熱線:15136468001 盤古機械網 - 全面、科學的機械行業免費發布信息網站 Copyright 2017 PGJXO.COM 豫ICP備1201980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