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艷春在生產一線。
高艷春是中聯重科重機公司的一名普通生產員工,他通過自己近5年的努力,從一個樸實的裝配工人成長為一名拖拉機制造部門的管理人員。
在分公司,只要一提起拖拉機總裝車間的分裝段調度員高艷春,大家總會想到他那大方得體的外表,幽默風趣的談吐,以及那孜孜不倦的工作勁頭。
以廠為“家”,多項工作一肩挑
自高艷春擔任分裝段調度員以來,他對工作認真負責、任勞任怨、不計個人得失,為工作放棄的個人休息時間連他自己也數不清了。作為重機公司拖拉機總裝車間的一名老員工,高艷春的心早已植根于此。用他自己的話說,“拖拉機車間就是自己的第二個家”。在拖拉機總裝車間工作的五個年頭里,他將自己的滿腔熱情毫無保留地投入到這個“家”中。
他每天下班幾乎最后離開崗位,周末也總是自覺加班,整改提升生產線。在生產線提質的過程中,刷漆是最麻煩的事情,但是在管道標示噴涂過程中,高艷春都全程參與。在統計物料及流向時,他在物料間爬管廊、查圖冊,力求不出差錯,一遍一遍地審核。在生產線改造過程中,他也是全程跟蹤,一盯就是一天。每天在機組廠房內,噪音大、溫度高,每天回家之后,他耳朵都在嗡嗡叫,但是周艷春從未請過一天假,而是堅守自己的崗位,完成了系列提質改善工作。
在總裝生產線生產管理規劃過程中,高艷春就如何提高看板執行率做了深入調查和分析。調查中發現,現有看板沒有得到有效管理,看板更新不及時,員工不能共享到生產信息。高艷春把生產管理看板分為5大塊,看板管理負責人必須嚴格按要求每日進行更新,車間質管員對更新情況進行檢查,使員工及時了解車間現狀。高艷春還制作了物料標示卡,明確存放物料的數量、責任人及存放標準,實現了目視化管理。
高艷春還對車架對接線、踏板部裝和水箱部裝生產線提出了改善建議,同時對生產線的瓶頸工序進行分解,記錄每道工序所用時間,通過與車間相關負責人對接,使工序優化平衡率提高了8.26%。
精益求精,打造“極致”精品
2014年,分裝段的歷次工藝布局改善,高艷春都主動參與,并通過反復斟酌與工藝研究,提出了許多寶貴的合理化建議。去年10月,高艷春將車間生產定置化布置方案推陳出新,對員工進行崗位定位培育,對每個班組進行定置化培訓和單個指導,堅持“三次”原則,即:第一次提醒、第二次曝光、第三次考核。嚴格按照要求每周檢查、每周通報,著重提升全員對定置化生產的認識,引領車間全體員工糾正隨意定點生產的錯誤習慣。
當然,工藝布局改善過程需要車間所有員工的配合。剛開始,班組員工總是認為自己做的沒什么問題,對高艷春提出的改善意見視為“找茬”。但在隨后的整改過程中,高艷春為了能夠做好此項工作,親力親為,從我做起。他將自己抽屜、文件筐的擺設拍成照片進行公示。每天最早到辦公室,擦拭、打掃公共區域,每天跟蹤記錄各個工位的定置化擺放。
為了讓車間生產工位定置化對每位員工入腦入心,高艷春就像個嘮叨的“老太婆”,走一路念叨一路。忽視定置化的員工漸漸被高艷春時時處處、事事用心的行為深深打動,所有人開始多了個“心眼”,每天注意自己生產工位以及物料領、退的定置化,防止了因位置混亂造成的低效率生產。
正是有了這些基層一線的榜樣,公司的生產才能不斷提質,向“極致”不斷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