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載人潛水器“蛟龍”號在西南印度洋龍旂熱液區下潛,取回了8天前在一熱液噴口布放的自容式高溫溫度計和硫化物生長儀。這是“蛟龍”號首次從海底取回此前布放的科學儀器,體現其定點精細作業的巨大優勢。
“蛟龍”號是我國自主研發設計的7000米級載人潛水器,去年11月25日從江蘇江陰起航,赴西南印度洋執行2014-2015年“蛟龍”號載人潛水器試驗性應用航次(中國大洋35航次)第二、三航段任務。這是“蛟龍”號首次赴印度洋和海底熱液區作業,也是“蛟龍”號歷史上持續時間最長和距離最遠的一次征程,預計下潛20次。
中國是世界上首個就3種主要國際海底礦產資源均擁有專屬勘探礦區的國家。除西南印度洋1萬平方公里的多金屬硫化物合同礦區以外,中國還擁有東北太平洋7.5萬平方公里的多金屬結核礦區及西北太平洋海底3000平方公里的富鈷結殼礦區。
據了解,這次下潛主要任務是探索熱液口作業方式,測定熱液噴口溫度、采集流體和煙囪體樣品,在熱液口布放硫化物生長儀以及高溫檢測傳感器,在低溫熱液中布放定殖架和微生物原位培養裝置,并采集巖石和生物。
“自容式高溫溫度計記錄了熱液噴口8天的溫度,其記錄的數據呈明顯規律性變化。硫化物生長儀是為觀測熱液噴口環境下煙囪體的生長情況,這些數據和樣品對研究海底熱液非常珍貴。”當日搭乘“蛟龍”號下潛的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研究員陶春輝說。
隨船科學家表示,此次成功回收儀器,體現了“蛟龍”號定點精細作業的強大優勢,“蛟龍”號對深海研究來說是一把“利器”。
當日,“蛟龍”號還搭載中國首名女潛航員學員張奕下潛。“我負責潛水器與母船的水聲通訊,每隔15分鐘向母船報告一次潛水器狀態,期間學習主駕駛唐嘉陵的航行和機械手操作,記錄一些取樣的時間和地點。”張奕說,“機械手操作確實比想象的要難,操控它遠比自己的手難很多,在這方面還需要學習很多東西。”
另外,“蛟龍”號還測得一高溫噴口溫度為350攝氏度并取得了非保壓水樣,找到一處非活動硫化物堆積體,開展了一次地熱測量,獲取了短柱狀沉積物樣3個、低溫熱液產物蛋白石1千克和巖石11.5千克。
業務咨詢:932174181 媒體合作:2279387437 24小時服務熱線:15136468001 盤古機械網 - 全面、科學的機械行業免費發布信息網站 Copyright 2017 PGJXO.COM 豫ICP備1201980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