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9日,中國農業機械化發展論壇在海南召開,論壇聚焦“農業機械化與糧食安全”和“‘十三五’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戰略分析”兩大議題,在主題設計與運作方式上均實現了突破與創新。論壇由中國農機學會農機化分會與農機360網共同主辦,來自行業內外的750余名嘉賓與會,共商我國農業機械化與農機產業發展大計。會議同期還舉辦了第五屆“精耕杯”農業機械行業評選頒獎盛典。
“糧食安全”離不開“裝備自主”
在論壇的上半場,中國工程院院士汪懋華、中國工程院院士陳溫福、中國一拖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克俊及中國農業國際貿易促進中心主任倪洪興、農業部南京農業機械化研究所副所長胡志超、江蘇溧陽海斌農機專業合作社理事長王海斌等圍繞“糧食安全與農業機械化”展開探討。
糧食安全始終是關系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和國家自立的全局性重大戰略問題。與會人士認為,我國糧食安全基礎尚不穩固,正面臨供給數量、糧食品種及品質等多重因素的挑戰,安全形勢堪憂。
用嘉賓主持中國農機化協會常務副會長馬世青的話說,“要想實現糧食安全,必須高度重視農業機械化的發展,農業機械化和農業技術進步同樣重要。”
汪懋華表示,“不能總是用別人的昨天裝扮自己的明天”,確保糧食安全,要用現代物質條件裝備農業,提升農業機械化與農業裝備工業創新驅動發展能力。陳溫福則從土地保護、秸稈還田、保證耕地面積與農業機械等方面闡述了農業機械對糧食安全的重要性。
在胡志超看來,只有農機化的持續健康發展,才能有農業的持續健康發展。他建議加大農機科研投入,為糧食安全提供技術支撐。他還呼吁要盡快實現發展轉型,使農機化發展轉向“創新和政策雙重驅動”的可持續發展軌道上來。
作為生產企業代表,王克俊表示,中國農機企業在國家糧食安全方面應該敢于承擔責任,大力推進企業由低端制造向高端制造轉型,積極探索企業由傳統制造業向現代服務業轉型,要加快提升技術創新能力為企業轉型提供有力支撐。
來自用戶群體的王海斌則結合自己合作社的情況闡述了農業機械化為糧食安全帶來的重大作用。他建議國家在進行土地整治的同時,要大力發展大馬力、多功能、復合式、智能化的農業機械。
農業裝備產業大有可為
在論壇的下半場,嘉賓們圍繞“‘十三五’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戰略分析”這一主題建言獻策。嘉賓們認為,新的歷史節點給中國農機工業提供了全新的機遇與挑戰,因而站在新起點上的中國農機工業需要由以往的“投資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需要進一步優化產業鏈、調整行業結構,進而實現行業的全面升級。
中國農業機械學會農業機械化分會主任委員、中國農業大學教授楊敏麗擔任本環節的嘉賓主持。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部部長葉興慶、國家發展和改革委農經司副司長方言、中國農機工業協會名譽會長高元恩、農業部農業機械化技術開發推廣總站副站長李安寧、中國農業機械化科學研究院副院長方憲法、福田雷沃國際重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王桂民等圍繞這一主題進行了交流。
據悉,“十三五”期間,我國農業將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的步伐,農村的改革將加快,新的經營體制將不斷發展,農機化發展面臨新的機遇,這必將為農機工業帶來新的機遇和挑戰。楊敏麗首先就我國農機化發展取得的成就及目前存在的問題進行了介紹。
葉興慶分析了目前我國農業面臨的挑戰。方言則從政策支持上談了“十三五”期間我國農業機械化戰略發展方向。高元恩介紹了我國農機工業面臨的挑戰和任務,建議創造良好的行業發展生態環境,給企業更大的按市場規律運作的空間。
方憲法表示,農業現代化作為國家獨立自主的核心戰略,技術裝備保障能力不可或缺。拓展領域、增加品種、完善功能、提升水平,建立起能全面滿足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需求的裝備技術創新體系和國際水準的裝備制造體系,并走向廣大發展中國家市場,應作為戰略目標的基石。
作為我國農業裝備產業的排頭兵企業,王桂民介紹了公司在技術創新實踐和未來的技術創新規劃安排。他建議國家設立農業裝備自主化專項工程,采取專項政策,促進農業裝備產業技術創新能力和制造能力升級,提升農機工業的核心競爭能力;支持中國農業裝備企業參與全球化發展和競爭,包括進行海外企業并購、建立海外研發中心和生產制造工廠等。
論壇結束后,第五屆“精耕杯”頒獎盛典正式拉開帷幕。此次頒獎盛典移師博鰲亞洲論壇永久會址,帶給了與會嘉賓新的活動體驗和視覺感受。在時長三個小時的頒獎盛典中,由主辦者設置的“年度心儀獎”、“年度卓越獎”、“年度特別獎”3大類、14個獎項、170個獲獎席位依次頒出。而10月底落幕的首季“星光農機杯”中國農機好聲音歌手大賽的頒獎典禮也在當晚舉行。
業務咨詢:932174181 媒體合作:2279387437 24小時服務熱線:15136468001 盤古機械網 - 全面、科學的機械行業免費發布信息網站 Copyright 2017 PGJXO.COM 豫ICP備1201980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