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3日至18日,國際原子能機構第25屆聚變能大會在俄羅斯圣彼得堡舉行,由國際原子能機構物理部主辦,俄羅斯聯邦原子能機構承辦。圣彼得堡是俄羅斯第二大政治、經濟中心,也是俄羅斯最大的科學和教育中心,此次會議是圣彼得堡第一次舉辦聚變能大會。來自包括中國、俄羅斯、美國、法國、英國、德國、日本、韓國、印度等在內的世界39個國家以及4個國際組織機構的代表約1000人參加了本次會議。會議主要交流與討論了聚變能發展的各種工程和物理問題,涵蓋了磁約束聚變和慣性約束聚變兩方面。
與上一屆(2012年)在美國圣地亞哥舉辦的聚變能大會類似,ITER仍然是大家關注的重點。會上ITER總干事Motojima介紹了ITER裝置建造的進展,同時指出了一些存在的問題并提供了相應的解決方案。接下來是全球各個主要核聚變裝置介紹各自在過去兩年來新的研究進展。
我們中國共有3個裝置獲得了綜述報告機會,包括我所在的單位——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的HL-2A托卡馬克裝置、中科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的EAST超導托卡馬克裝置以及華中科技大學的J-TEXT托卡馬克裝置。中國參會人員來自國內的研究所和高校,包括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中科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清華大學、浙江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南華大學等。其中,核西物院由院長劉永研究員率領,共12位代表出席了本次盛會。核西物院為此次會議貢獻了28篇報告,包括一個大會綜述報告《中國環流器二號A(HL-2A)裝置近期實驗成果綜述》,5個口頭報告以及22個墻面報告,充分展示了核西物院在聚變堆設計、物理實驗,核聚變理論模擬以及ITER項目上的進展。這些報告引起了海內外學者的廣泛關注。
我對此次大會的總體感覺是,隨著中國國內核聚變研究水平的提高及與國際同行交流的增多,中國國內的研究動態越來越受到國外學者的關注。國外的政府機構在制定核聚變研究戰略的時候也逐漸重視與中國的合作,這一點在最近的幾年尤為明顯。各個國家的主要研究機構的代表和科研人員頻繁訪問中國,與中國在核聚變物理及聚變工程、等離子體加熱技術、核聚變材料等各方面開展合作。這一方面得益于國內出色的科研成果和科研人員開放積極的合作態度,另一方面也得益于中國政府穩定的經費支持。
近年來,尤其是2006年中國加入ITER計劃以來,我國在核聚變方面的整體科研實力和水平得到了顯著的提高,并贏得了國際同行的普遍認可。但我們必須承認,在科研水平、科研及工程經驗的積累以及國際影響力方面,我國與西方發達國家或地區特別是美國與歐盟相比依然存在著較大的差距,尖端及領軍人才的數量仍然較少。
個人感覺,我們可以在以下幾個方面努力:一是增加政府政策導向,吸引更多優秀的年輕人加入到核聚變的行業里面來;二是增加與核聚變能源相關的宣傳力度,積極發展與老百姓生活相關的等離子體應用技術,提高民眾對核聚變等離子體的了解和支持;三是提供相對寬松的科研環境,鼓勵自主創新。
業務咨詢:932174181 媒體合作:2279387437 24小時服務熱線:15136468001 盤古機械網 - 全面、科學的機械行業免費發布信息網站 Copyright 2017 PGJXO.COM 豫ICP備1201980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