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進海洋材料協同創新中心“海水提鈾納米功能材料創新團隊”日前研發出高效“海水提鈾”新材料,通過酯化與聚合反應對某種植物纖維進行表面改性,研發出高吸附容量、高選擇性的鈾吸附劑,并攻克了鈾的吸附、脫附與分離純化一體化的提取技術難題。
據該中心牽頭單位哈爾濱工程大學教授、該項目負責人王君介紹,在模擬海水的實驗條件下,該吸附劑對鈾酰離子的吸附容量高達3毫克/克。其研究成果使從海水中提取鈾,向經濟化時代邁出重要一步,引發國際關注。
該團隊歷時四年研究,已發表SCI文章二十余篇,在海水提鈾基礎研究方面處于國內領先地位。其研發的鈾吸附劑不但可吸附海洋低濃度鈾,對核循環中核廢液里的高濃度鈾的回收同樣有作用。
鈾是重要的核電原料,而我國陸地鈾資源匱乏。鈾資源的存儲量關系到我國核電的可持續發展。全球海水中鈾的總量高達45億噸,被公認為是核電的未來。海洋提鈾技術涉及化學、材料、核能、海洋等多學科領域,尤其是需要海洋提取實踐經驗和分離純化技術。這些原因使從海水提鈾的成本遠高于對陸地鈾的開采。
由哈爾濱工程大學牽頭的先進海洋材料協同創新中心,目前在船舶與海洋工程輕量化材料、船舶與海洋工程防腐防污材料、以及從海水中提取鈾的納米功能材料三個方向開展協同創新,建設以產業化為目標導向、以共性基礎問題研究為突破、以前沿探索研究為引領的針對先進海洋材料研發的集群化協作團體。
業務咨詢:932174181 媒體合作:2279387437 24小時服務熱線:15136468001 盤古機械網 - 全面、科學的機械行業免費發布信息網站 Copyright 2017 PGJXO.COM 豫ICP備1201980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