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理工大學校園,銘刻著“信義勤愛”四個大字的校訓石,靜默而立。1906年,學校的前身滬江大學在此創辦,8年后,滬江大學將“信義勤愛”正式立為校訓,其后歷經學校更名、院系改革等大事件,校訓始終未變,一直到2006年百年校慶,校方才在原來的四字之后加上“思學志遠”,對“為學”提出更高要求。
“‘信’‘義’‘勤’‘愛’幾個字簡簡單單,卻是先賢推崇的基本為人準則,在其指引下,‘信崇真理、義重仁厚、勤學實干、愛國敬業’的滬江精神傳承至今。”上海理工大學黨委書記沈煒介紹說,如今的八字校訓中,“思”與“學”體現了學校對教育本質的回歸,“志”和“遠”則意在立志、崇遠,重在培育青年人的學識抱負。
“為人”與“為學”,百年間,上理師生其實已找到了二者的最佳結合點。1917年,滬江大學創辦國內首個社會學實驗基地——“滬東公社”,將人才訓練與社會服務相融通,開創我國大學服務社會之先河。2002年,上理成立創行團隊,持續開展農業保險推廣、秸稈能源推廣應用、農社對接等50余個社會公益項目,而在各個公益服務領域,更不乏上理青年志愿者的足跡。
去年本科畢業后,蔣維和同伴們收拾行裝,奔赴2000公里外的貴州山區開始一年支教生活。他說,要教會孩子們更多知識,幫助他們走出大山,認識世界。“在貴州的一年,是我離上理最遠的365天,但也是我離上理最近的365天,這就是校訓教會我的道理,要有兼濟天下的家國情懷。”蔣維說。
同上海理工大學一樣,由黃炎培先生于1918年在滬創辦的中華職業學校同樣歷史厚重。創辦之初,黃炎培便親自立下“敬業樂群”的校訓,如今這四個字依舊閃耀在學校的各個角落。
黃炎培曾這樣解釋“敬業樂群”:“敬業”指對所習之職業具嗜好心,所在之事具責任心;“樂群”是指具有優美和樂之情操及共同協作之精神。在其職教理念指導下,中華職校桃李芬芳,從這里先后走出了鄒韜奮、張聞天、顧準、徐伯昕、江竹筠、秦怡等杰出才俊。
“‘敬業樂群’是黃老先生職業理念的精髓,也是當前職業教育的育人目標,更是對全社會職業人的要求。”中華職校現任校長唐威表示。
“‘敬業樂群’簡單明了地教會學生怎樣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85歲老校友范洪濤對記者說,看到近年來國家越來越重視職業教育發展,自己感到很欣慰。“學歷教育和職業教育是國家的兩個輪子,不能偏廢。當前國家急需高素質、復合型技術精英,職業學校更要勇擔使命。”
據悉,上海近年采取推進職教課程體系建設及雙師型教師培養、舉辦職業技能大賽、推動中高職貫通等途徑,加快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一批新老職教品牌取得了育人的累累成果。
業務咨詢:932174181 媒體合作:2279387437 24小時服務熱線:15136468001 盤古機械網 - 全面、科學的機械行業免費發布信息網站 Copyright 2017 PGJXO.COM 豫ICP備1201980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