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質子號運載火箭搭載通信衛星發射出現事故的報道,為所有航天人又一次敲響了質量的警鐘。
從去年至今,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四院面對多次飛行試驗的巨大壓力,全院上下聚集力量,攻堅克難,解決了一個又一個問題。2014年,我們的型號任務繼續呈現“失敗不起、責任重大、風險不減”的特點,研制工作繁重而艱巨,多任務交叉并行,多型號齊頭并進。面對巨大的壓力,面對高風險的航天事業,我們必須時刻緊繃質量這根弦,必須學會從成功中總結經驗、從事故中吸取教訓,必須學會對問題進行反思、對風險進行管控。
四院研制的固體火箭發動機,在生產過程中手工作業、過程特殊、不可檢、不可測的環節相對較多,人的因素對質量的影響極為重要和關鍵,因此,我們更需要始終堅持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的風險意識,更需要強化人員的質量責任意識。
重新梳理曾經暴露出的質量問題,技術認知水平的局限是不能回避的質量安全“攔路虎”,我們必須遵循產品的質量特點和規律,突破傳統質量管理的思維局限,強化預防為主、細化管理的理念,把質量工作重心前移、前延后伸,梳理薄弱環節,深入研究控制方法,逐一消滅薄弱環節,才能實現航天產品高可靠性的質量要求。
持續提高全員質量意識和質量責任感。
質量管理體系要求的八項原則第三條就強調“全員參與”,我們要善于收集并建立國內外航天質量事故案例,作為提高全員質量意識的教材。利用別人的教訓提高自己規避風險的能力,把質量案例真正變成財富,使我們少走彎路或不走彎路。不斷提高全員質量意識,強化全員質量責任感,就是要使大家切實意識到:質量就在自己手中。要大力推廣“零缺陷”的質量理念,型號研制中的每個員工、每個崗位、每個環節都要做到“零缺陷”,才能以過程“零缺陷”保證產品“零缺陷”。
應用有效技術手段,不斷提高技術水平。
技術認知水平固然是制約產品質量提高的重要因素,但并非毫無解決辦法。近幾年,我院開展的風險識別與控制、強化可靠性設計、加強仿真技術應用等方面的工作,都是在從不同角度彌補技術認知的局限性。實踐證明,只有用好FMEA、FTA、“九新”、五環節等分析方法和工具,真正識別出潛在隱患,我們才能有效地解決問題、規避風險。同時,強化可靠性設計與型號設計的迭代與相互交流工作,才能更好地促進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
盡管我院目前面對的質量壓力依然巨大,但在集團公司的正確領導下,四院將認真落實精細化質量管理要求,強化責任制落實,全院職工一定會齊心協力,通過系統開展和強化質量工作,遏制住質量問題多發的苗頭,強化型號技術風險控制措施的落實,規避或降低技術風險,確保圓滿完成全年型號科研生產任務。
業務咨詢:932174181 媒體合作:2279387437 24小時服務熱線:15136468001 盤古機械網 - 全面、科學的機械行業免費發布信息網站 Copyright 2017 PGJXO.COM 豫ICP備1201980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