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外路燈亮,行人回家忙。爸爸在哪里?出差去異鄉。”7歲的小煥杰在一次語文課上寫了這樣一首題為《思》的小詩。
此刻他的爸爸——中國科學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副研究員徐會希正隨“海洋六號”科考船航行在東太平洋,緊張地指揮著我國第一臺6000米級自主水下機器人(AUV)“潛龍一號”的首次大洋應用性試驗。
2013年9月,根據中國大洋協會和國際海底管理局關于國際海底多金屬結核礦區勘探合同需要,大洋協會第29航次第三航段安排“潛龍一號”6000米AUV對多金屬結核礦區進行試驗性探測。在總設計師徐會希的帶領下,試驗團隊圓滿完成了應用性試驗任務,創下我國自主研制水下無人無纜潛器深海作業的新紀錄。試驗共進行了7次下潛,在5000多米的我國多金屬結核詳細勘探區近海底潛行作業近30小時,完成聲學微地形地貌調查測線92.1公里,獲得了約33平方公里的海底微地形地貌數據以及相應的溫、鹽等物理海洋數據。
“潛龍一號”是中國國際海域資源調查與開發“十二五”規劃重點項目之一,是中國自主研發、研制的服務于深海資源勘察的實用化深海裝備。它的成功研發開創了我國自主研制海洋技術裝備的先河,豐富了科學調查手段,且較傳統調查設備更智能,工作效率更高,獲取的數據更真實精確,為科學家進行海洋科學資源調查提供了更好的手段。
“一定要做出我們國家自己的水下機器人。”入行12年,從普通設計師、分系統負責人,成長為總設計師,徐會希付出了比別人更多的努力。他認為,水下機器人的研究涉及多專業多學科,僅靠在大學期間的機械專業知識還遠不夠。因此,他總是有意識地鉆研其他學科和專業,包括控制學、計算機、電子、水動力,讓自己更好地掌握水下機器人整體概念。扎實積累和刻苦鉆研為他以后獨立承擔起一個大項目起到關鍵作用。
作為水下機器人研發人員,徐會希每年幾乎都有近三分之一的時間在海上、湖上度過。他格外珍惜每次出海機會,通過每次海試的積累使產品性能不斷提高。一上船,便提醒自己和所有的工作人員抓緊一切可利用時間,想方設法多試驗、多找問題、多總結。在船上平均每天工作16個小時,有時連軸轉,最長一次連續工作了30多個小時沒有休息。
除了出海試驗,他將其余時間幾乎都投入到研發工作中,每周六都在加班。只剩下很少的時間陪妻兒。3歲時曾患腎病綜合征的小煥杰體質差、身體弱,僅在爸爸這次出海的50多天里,他就發了4次高燒,每一次都是媽媽帶著去醫院。
但徐會希的這份執著,妻子和孩子都給予充分的理解和體諒。“要成為一名比爸爸更出色的工程師。”這是7歲的小煥杰對自己未來的設想。
業務咨詢:932174181 媒體合作:2279387437 24小時服務熱線:15136468001 盤古機械網 - 全面、科學的機械行業免費發布信息網站 Copyright 2017 PGJXO.COM 豫ICP備1201980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