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信峰會,中俄一紙天然氣供應協議簽約。作為國內最大的電氣裝備制造商,上海裝備制造業的老大,上海電氣似乎已經看到了一場“產業革命”的希望。最近幾年,被稱為“大電氣”的上海電氣盤子依舊巨大,銷售仍然在國內行業中遙遙領先,但它的日子一點也不好過。
大電氣堪稱上海制造業中的“航母”,集團總公司旗下有電站、輸配電、重工、軌道交通、機電一體化、機床、環保、電梯、印刷機械等多個產業集團,員工總數超過70000人。
過去十多年中,上海電氣曾走在改革開放的前沿。2004年3月,上海電氣(集團)總公司進行混合所有制改革,組建了上海電氣集團有限公司。2005年4月在香港H股上市,更名為上海電氣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此外,大電氣還擁有上海集優機械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機電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輸配電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海立(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自動化儀表股份有限公司等上市公司。先后與西門子、ABB、阿爾斯通、三菱、日立、開利、施耐德等著名跨國公司共同組建了120多家合資企業。
時勢弄人:大電氣業務彷徨
盡管2008年金融危機給上海電氣的海外業務帶來一定沖擊,但隨后的國內經濟刺激計劃帶來更大的市場空間,發電設備作為基礎設施投資的重要組成部分,正是上海電氣競爭力最強的產品。特別是國內大規模投建新一代大型核電站,是當時上海電氣投入巨資主攻的戰略新方向。
3年前的日本大地震、福島核泄漏讓市場急轉直下。2011年3月開始,中國暫停了新建核電站的審批,核電產業一度進入冰封期;直到去年“解禁”,發展也受到各種限制。對上海電氣來說,原本規劃好的未來戰略,幾乎走進了死胡同。
大電氣業務板塊眾多,照理說核電不行了,總能東邊不亮西邊亮,但現實卻是很難。輸配電領域:特高壓是大市場,上海電氣卻夾在高端跨國公司和低端民營企業之間,高不成低不就,位于市場邊緣;風電領域:前幾年國內魚龍混雜,產能嚴重過剩,上海電氣中途退出,選擇蟄伏;與央企、外企合資的軌道交通公司,隨著高鐵和上海地鐵建設高峰期過去,業務量跌到低谷。
另外兩家合資公司上海三菱電梯和海立空調壓縮機近年來業績飄紅,尤其是三菱電梯借國內城鎮化之利,營收利潤節節攀升。但電梯和空調壓縮機畢竟不是朝陽產業,也不是能夠代表上海的高端裝備制造業,難以支撐大電氣未來的發展。
電站設備是上海電氣賴以生存的根本。上海電氣股份公司新上任的總裁鄭建華來自上海電氣電站設備公司,近幾年核電、其他新能源的能源裝備受挫,正是依靠電站設備公司在火電領域的傳統優勢支撐龐大“家業”。
在火電上,上海電氣確實做到了極致,達到世界頂尖水平。在東南亞等國際市場上,一聽到“上海電氣”來了,就連西門子、GE這些跨國巨頭也會感到緊張。
但現在火電的問題已經有目共睹,五年來國內火電設備訂單萎縮一半,業內預測未來五年需求還會再減少一半,國內許多地方政府已經將新建火電電站列入了環保審批的“黑名單”。眼下經濟下行壓力大、市場需求低,或許還會有經濟刺激政策帶動電力需求,投建新的火電站,但中國能源、電力結構的改變已是大勢所趨,再好、再先進的火電裝備都不可能改變這一趨勢。
大電氣還是寄希望于核電復蘇,畢竟前期有投入有技術積累,隨時都可以上新一代的核電裝備。但從現在看來,雖然福島事件過去三年多,人們對核電的擔憂仍然難以消散,沿海核電解禁后內陸核電依舊冰封,上海電氣原本指望的桃花江等內陸核電重頭戲,一拖再拖,最終只能放棄。
突出重圍:燃氣輪機成最大希望
多處碰壁之后,燃氣輪機進入上海電氣新一屆經營班子的視野。過去上海電氣和西門子合資,引進燃機制造技術,上海電氣汽輪機廠近年來已經形成月產一臺的制造能力。但燃機是跨國公司的命根子,GE經營者曾說過要買燃機技術,除非買下整個GE,從國外引進燃機研發設計技術幾乎已經被認定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我國這兩年啟動了燃機技術研發,民用地面重型燃機和航空發動機(后者核心技術也是燃氣輪機),成為中國工業必須以舉國之力攻關的重大專項。
說來也是機緣巧合。當歐洲經濟陷入泥沼,意大利燃機公司安薩爾多被迫出售股權,引入戰略投資者。今年5月,經過6個月的談判,上海電氣成功介入,準備以4億歐元入股,獲得所有燃機技術的共享權,等于在西門子、GE等技術封鎖下,打開了一個口子。
這家安薩爾多燃機公司處于世界燃機產業第二梯隊,其技術正是源自西門子,經過十多年研發后,形成自主技術。對于這次閃電般的收購行動,與上海電氣長期合作的西門子負責人的一句話最有說服力:“令人沮喪,但換個位子,出于公司利益,我也會做出同樣的選擇。”
這個5月,一切來得太快,快得讓上海電氣新任經營者都來不及做規劃。中俄天然氣談判成功后,未來國內天然氣必然供應充足、價格下跌,環保高效的燃氣輪機有望 從電網中調峰的“配角”,變成發電的主力軍。而原本以為必須花30年才能鉆研出來的技術,預計一到兩年內就能完全消化,投入市場。
在上海,新建燃機輪機研發、生產、服務中心已經提上日程表,這也與上海的產業定位高度一致。從這次總書記考察上海飛機制造、新能源汽車、高端醫療影像設備三個領域企業的選擇來看,中央對上海制造業的未來有相當高的要求和期待。作為國家戰略的燃氣輪機,其技術意義完全足以與上述三個產業媲美。
對上海電氣來說,追求短期一城一池得失已經沒有意義,他們正準備關停虧損、前景黯淡的多個下屬企業,將優勢資源集中。能否突圍,能否找回優勢甚至進入世界500強成為跨國企業,燃機已然是最大希望。
業務咨詢:932174181 媒體合作:2279387437 24小時服務熱線:15136468001 盤古機械網 - 全面、科學的機械行業免費發布信息網站 Copyright 2017 PGJXO.COM 豫ICP備1201980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