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蛟龍”號儼然已成為我國海洋裝備的代言人,一舉一動都牽動人心。
6月下旬,它將前往西北太平洋的富鈷結殼勘探合同區進行為期40天的探測;11月下旬,還將前往西南印度洋,對我國另一個海底勘探合同區進行為期120天的海底熱液勘探。
談及以“蛟龍”號為代表的一系列高技術海洋裝備,業內多位專家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采訪時都表示,要有“門當戶對”的高水平的科學研究與之匹配。
從點到線的技術跨越
“我們當初不知道什么叫深海,什么叫深海裝備,不光領導不知道,技術人員也不知道,所有的都是空白。”接受采訪時,中科院三亞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總工程師張艾群的思緒回到了30年前。
沒有網絡,也查不到資料,憑著少有的幾張照片,大家發揮想象去做研究,這是1984年張艾群事業起步時的情形。當時他在蔣新松院士領導下,研究我國第一臺水下機器人——“海人一號”。
1985年,“海人一號”完成了200米水深的南海試驗,結束了它的歷史使命。但我國海洋潛水器事業大幕由此拉開了。
1986年3月,863計劃(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啟動,此后不久,“水下機器人”成為863計劃自動化領域重點項目,奏響了我國海洋裝備研發的序曲。
2001年,張艾群參加了863計劃重大項目論證組,論證組提出了一個足以讓人心跳的數字——7000米,這是我國第一臺載人深潛器的設計目標。
2001年年底,各方專家編寫完成了論證報告;半年后,科技部批準立項,一場深海技術領域的攻堅戰打響了。從立項申請到海上試驗,整整十年。
863計劃海洋技術領域深海探測與作業技術主題專家組召集人、上海交通大學任平研究員這樣評價“蛟龍”號的研制:過程歷經坎坷,雖然實現的是自主設計、自主集成,但通過它帶動了國內一系列技術的發展,包括大深度載人潛水器的材料和加工技術、控制技術、動力和能源技術、作業技術、總體設計和集成技術等,還培育了一批專業人才隊伍。
在張艾群眼中,“蛟龍”號的示范、帶動作用不僅如此。
從“九五”起,我國開始設立863計劃海洋技術領域,開始加快大型海洋裝備的研發進程,如今深海潛水器技術與裝備已列入863計劃“十二五”重大項目,“十二五”末我國將形成4500米以淺的深海作業能力。
“到現在為止,在國家支持下,尤其在863計劃支持下,國內有上百家單位、上千人從事海洋技術方面的工作,它的成果不是簡單的一個點,而是變成了一條線。”任平評價。
“3000米以上的大深度潛水器技術,代表的是一種深海科學研究實力。”科技部社會發展科技司綜合與氣候變化處處長沈建忠特別強調,這類不可能形成市場的技術必須得有,“你沒有,就受制于人”。
業務咨詢:932174181 媒體合作:2279387437 24小時服務熱線:15136468001 盤古機械網 - 全面、科學的機械行業免費發布信息網站 Copyright 2017 PGJXO.COM 豫ICP備1201980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