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國際海洋科技與項目合作會議在科博會期間召開
時間:2014年05月24日瀏覽:145次轉載:中國船舶報收藏分享:
“實施科技興海戰略,助推海洋經濟發展,建設海洋強國,離不開各類海洋開發裝備產業的發展。海洋資源開發,海洋經濟發展,事關國家安全和國家利益。因此,我國當前要緊緊抓住海洋開發裝備需求增長的機遇,大力發展海洋開發裝備,使海洋開發裝備產業具備與世界強者競爭的能力。”作為第十七屆北京科博會重要活動之一,在由國家海洋局主辦的“2014國際海洋科技與項目合作會議”上,大力發展海洋科技裝備,助力海洋強國建設成為與會專家熱議的焦點。
利用海洋 需科技支撐
黨的十八大提出了“建設海洋強國”戰略,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發展海洋科學技術,著力推動海洋科技向創新引領型轉變。要依靠科技進步和創新,努力突破制約海洋經濟發展和海洋生態保護的科技瓶頸。尤其要推進海洋經濟轉型過程中急需的核心技術和關鍵共性技術的研究開發”。
對此,科博會組委會委員、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北京市分會副主任于海波表示,作為科博會的重要活動,“2014國際海洋科技與項目合作會議”旨在增進海洋領域國際間的交流合作,探討海洋技術創新和海洋經濟發展模式,更好地為多方提供海洋科技、工程項目、產品貿易等接洽平臺,對推動我國“科技興海、建設海洋強國”戰略,推進國家海洋高技術產業基地試點、沿海省市建立國家科技興海產業示范基地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重大合作項目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國際海洋局科技司辛紅梅表示,從我國海洋經濟產業的發展來看,我國實施的科技興海戰略取得了明顯成效。以船舶與海工裝備產業為例,我國自主研發的3000米半潛式深水鉆井平臺“海洋石油981”號、“蛟龍”號載人深潛器先后投入使用,部分企業自主研發的海洋裝備產品還打破了國際壟斷,走向海外市場。為了推動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我國還在繼續加大對海洋開發的投入,并著力打造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平臺和集聚區。2011年起,我國先后認定了上海臨港等4個科技興海基地。近期,國家發改委、國家海洋局在廣州、湛江、廈門、舟山、青島、煙臺、威海和天津8個城市先行開展國家海洋高技術產業基地試點工作,推動海洋高技術產業向更高端、更集聚發展。
發展裝備 要通力合作
作為我國船舶工業的骨干力量,中國船舶工業集團公司在海洋裝備建設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績。中船集團科技部副主任汪彥國指出,從世界以及我國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產業的發展來看,當前海洋裝備主要分為海洋防務裝備、海洋科考裝備、海洋運輸裝備、海洋開發裝備四大類,而創新驅動是實現四大海洋裝備發展的主動力。因此,我國裝備制造企業要積極加強基礎共性技術和前瞻性技術研究,開展核心技術研發工作,掌握核心技術;同時,破除思維定勢,抓住技術進步與市場需求的內在聯系,把握和解析市場規律,大力發展引領市場需求的高端產品和技術,并輔以商業運營模式創新,激活市場需求。
海洋裝備具有跨學科、跨專業、多系統集成、技術含量高的特點,創新產品的成功研制往往需要集中優勢科研力量才能完成。因此,汪彥國建議,針對行業戰略性產品,應加強“產、學、研、用”的合作,在專業化分工的基礎上開展聯合研究,共同提高技術水平。在加強國內合作的同時,也要加強與國內外用戶、工程公司、設備供應商的合作。
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業是當前海洋裝備產業發展的熱點。中國船級社海工技術中心主任楊清峽介紹了當前海工裝備建造的各類規范技術體系,并介紹了當前中國船級社正在開展的規范科研項目。海洋科技項目合作也是本次會議的一個重要議題。加拿大駐上海總領事館領事、德國駐華大使館經濟科技參贊、意大利對外貿易委員會首席代表分別介紹了各自國家在海洋產業發展方面的成就,并表示參加此次會議使他們對中國的科技興海戰略及海洋經濟發展方向有了深刻了解,希望未來能與中國在海洋科技研發、涉海院校交流等方面有更加深入的合作,通過深化海洋產業方面的科技合作,實現共贏。
作為本次會議的重要組成部分,中船集團還主辦了“船舶設計”專場論壇。來自上海船舶研究設計院、中國船舶及海洋工程設計研究院、滬東中華造船(集團)有限公司、中國船舶工業系統工程研究院的專家圍繞綠色海豚散貨船設計、新一代集裝箱船開發、大型液化天然氣(LNG)船建造及相關產品研發、新時期海洋執法裝備體系建設等專題進行了研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