協同創新 大連光洋加速高檔機床市場化步伐
時間:2014年01月06日瀏覽:201次轉載:工業報收藏
2013年12月24日,一場平凡的產品初級鑒定會在北京動力機械研究所內悄然舉行。
但不容忽視的是,這場看似普通的小規模會議卻引來了原國家機械部的三位老領導,他們分別是何光遠部長,陸燕蓀、沈烈初副部長,以及工信部裝備司的王建宇處長,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所楊栓昌副院長,大連市經信委副主任于德虎,中國機床工具工業協會陳惠仁常務副理事長等來賓一行十幾人。
模式創新
鑒定的對象是型號為VGW400-U五軸立式銑削加工中心和VGW800-MT五軸立式銑車復合加工中心,供貨方為大連科德數控有限公司,用戶方則是會議舉辦地北京動力機械研究所。
此次活動之所以引來如此眾多頗具影響力的行業權威,產品僅僅是其中的一方面,而雙方協同創新的合作模式無疑更是為在轉型升級中的中國機床工具行業踐行出了一條可行之道。
據悉,即將迎來建所57年的北京動力機械研究所是集設計、試驗、生產于一體,是飛航系統核心組成部分,是國防工業重點科研生產單位。
在國防工業體系中,該所建立了吸氣式與火箭發動機自主創新研發和集成制造體系。在沖壓發動機、小型渦輪及中小型固體發動機領域國內先進,部分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或領先水平。
而大連科德成立于2008年,為大連光洋科技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大連光洋)的全資子公司,是專業配套國產高檔數控系統和關鍵功能部件的全國產高檔數控機床制造商,主營五軸聯動臥式車銑復合加工中心、五軸聯動立式車銑復合加工中心、五軸聯動工具磨床和三維激光復合加工機等高檔數控機床。
北京動力機械研究所作為軍工單位,且其生產的是難度系數非常大的發動機,為何選擇了資歷及美譽度并不出眾的大連科德呢?而更讓人瞠目的是,雙方的這次合作也入選了高檔數控機床與基礎制造裝備專項(04專項),并獲得不菲的資金支持。
對于記者的困惑,大連光洋董事長于德海說,能獲得北京動力機械研究所的認可并入選專項這本身就表明了公司這款產品已經得到了大家的肯定,但在此之前,該產品還出口了德國以及日本等國家,這說明光洋的五軸技術已經比較成熟了。
據了解,在2013年7月31日,由大連科德制造的VGW400-U高速高精度五軸立式加工中心運往德國克努特公司,并隨后履行了與日本小林機械株式會社三臺數控機床(VGW800-MT高速高精度五軸車銑復合機床1臺、VGW800-H三軸高速機床1臺、VGW400-U高速高精度五軸立式加工中心1臺)的銷售合同。
“出口之前,我們公司的這類五軸加工中心已經在我國無錫透平葉片廠獲得應用,因此能獲得北京動力機械研究所的青睞并不是撞大運。”于德海說。
但他隨即表示,由于航天發動機的特殊要求,光洋這臺機床的交付并不是一個簡單的買賣關系,“用了2個多月,才完成安裝到現在的試加工的結束,期間光洋先后派駐了近40人的團隊在現場服務,雙方相互磋商,記錄下來的改進意見就有200多頁。”
“這是一筆財富!”于德海強調。
“可以的話,希望也能給我復印一本。”說這話的是對機床技術依舊熱衷的沈烈初。他表示,現在機床制造最大的問題是,做機床的不懂用戶的工藝,不懂刀具。過去我們提出要做機械制造的工藝師,現在提倡要提供全面的解決方案,但這些都要求對用戶的工藝流程非常熟悉。
在熱烈的討論中,與會專家一致認為,大連光洋與北京動力機械研究所如此緊密合作的推進產品創新的模式值得肯定,而這勢必也是機床行業日后的發展方向。
深層次產需合作
實際上記者認為,此次雙方的合作并非是首開先河,畢竟機床業提倡產需結合已有年頭,只不過大多合作不過是淺嘗輒止。
這其中,有機床制造商在市場火熱時期付出精力有限的因素,也有機床用戶對國產機床缺乏耐心與信心的關系使然,這就造成了部分樣機成絕唱的案例。
發布會上,北京動力機械研究所楊副所長介紹說,2013年5月14日,北京動力機械研究所與大連光洋和大連科德公司,關于04專項國產高檔數控機床研發項目,在軍工產品復雜核心零部件上的應用達成合作意向。雙方擬結合軍工復雜、核心零部件的工藝制造需求,借助雙方已經具備的高端的工藝制造技術水平及機床裝備研發技術優勢,開展深入合作,實現技術領域優勢互補,技術水平共同提高。
在最初一個多月的調試中,雙方技術人員充分交流,互相啟發。雙方進行了機床安裝調試、幾何精度和定位精度檢測工作,進行了鋁合金I級轉子、鋁合金閉式葉輪和鈦合金斜流葉輪的試加工。
由于該機床由科德公司自主研發,核心技術不受他人限制,科德技術人員根據北京動力機械研究所產品特點,對如轉臺結構、數控系統的參數優化調整、五軸切削算法優化等提出了建議。而該所的設備維修人員從設備管理和維修角度,技能人員從設備使用角度以及工藝技術人員從產品工藝技術需求角度,先后提出了近百條改進意見,經過篩選,形成了包含21條改進意見的備忘錄,從而使該機床更趨滿足北京動力機械研究所產品工藝制造特點。
前文提到光洋工程師記錄的200多頁筆記,就是所里技術人員也從產品工藝制造技術需求考慮,對機床性能進行諸多適應性改進意見,并從數控系統頂層開發角度對編程和工藝切削參數也提出了改進。這些筆記內容涉及機械部分、電器部分和數控系統部分,如果全部能獲得改善,將使得機床性能更優,更能滿足眾多軍工企業及其它制造業的普遍需求。”
如此“產品—技術—設備”在這一個多月的時間里相互促進,大連科德公司針對產品加工工藝調整機床數控系統,北京動力機械研究所根據機床性能調整工藝參數、編程方法,相互適應,彼此靠攏,解決了幾何精度、位置精度的測量和調整補償,數控伺服參數與工藝參數匹配,零件的適應性編程和加工諸多難題,目前機床已逐步進入運行狀態,為后續形成小批量加工能力奠定了基礎。
在楊副所長看來,目前國內不少數量的企業在工藝制造方面,工藝制造技術的發展對進口設備存在依賴,工藝創新發展受到一定程度限制。如果北京動力機械研究所能和大連光洋精誠合作打破這種限制,會對我國飛航武器動力裝置工藝制造創新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而北京動力機械研究所劉所長也表示,雖然現在雙方合作僅限于渦輪發動機葉片的數控加工技術,只是一個“點”,后續雙方將陸續開展渦輪發動機其它部件的合作,形成渦輪發動機數控生產“線”;將來飛航動力裝置與國產高端數控機床緊密結合,互相促進共同發展,必將迎來國產設備完全服務于國防裝備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