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中船集團公司集裝箱船學科帶頭人、第七○八研究所副總工程師虞賚

虞賚,男,1991年畢業于哈爾濱船舶工程學院,船舶設計大師,中國航海奮進獎獲得者,現任中國船舶工業集團公司集裝箱船學科帶頭人、中船集團公司第七○八研究所副總工程師。
虞賚從事運輸船舶的船型設計研究和前期開發工作,承擔了多項重大研究課題,取得了出色的成績,是七○八所的核心技術骨干。特別是在集裝箱船設計領域,他對從小型、中型到超大型集裝箱船進行了廣泛研究,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開發了系列化船型,在不同階段順應市場需求不斷推出特色船型,得到了市場的高度認可。近年來,在工業和信息化部、中船集團公司和七○八所支持下,他帶領設計團隊,在超大型集裝箱船研發設計方面一舉打破國外的技術壟斷,在中國自主設計超大型集裝箱船方面取得了突破。
今年盛夏,作為中國船舶工業集團公司大力發展高端船型的突破口之一,中船集團公司第七○八研究所自主研發的新一代超大型集裝箱船終于得到市場的認可和檢驗:9400TEU集裝箱船首制船成功交付,各項關鍵性能指標全部超過合同要求;18000TEU集裝箱船獲得批量訂單,實現了技術和市場的“雙突破”。
作為集裝箱船船型開發項目的具體負責人,七○八所副總工程師虞賚卻十分謙虛。他表示,由七○八所具體承擔的超大型集裝箱船研發項目,得到了工業和信息化部、中船集團公司以及相關造船企業的大力支持,加上該所近年來在超大型集裝箱船的研發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方能最終實現由技術追隨轉向技術引領,完成超大型集裝箱船的綜合優化設計,不僅讓該型船得到市場認可,還形成了自身的核心競爭力。
扎根一線,成就一線 初次見到虞賚,我們會覺得他非常年輕,同時也很樸實。不過,在深入了解之后,我們發現,年齡與閱歷并不形成必然的正比關系。翻開虞賚的簡歷,豐富的一線設計經歷便會映入眼簾。據了解,自進入七○八所以來,他先后參與和主持了20余個重點船型設計開發任務,其中包括漁政船、5000載重噸成品油船、440客位沿海客船、7600載重噸多用途船、32000~50000載重噸多用途干貨船、16500~25500載重噸大湖型散貨船以及800~18000TEU集裝箱船等。20余年間,他主持設計的船型中已有近300艘實船成功交付,不僅在運輸船研發領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更帶領團隊一舉攻克了包括超大型集裝箱船在內的多個設計難關,打破了世界造船強國對相關船型研發的壟斷。
1991年,虞賚從哈爾濱船舶工程學院畢業后來到七○八所工作,任職于四室船體結構科,自此正式開始參與船舶設計。結合上世紀90年代的散貨船需求,虞賚所在的科室研發了系列大湖型散貨船,使相關船企獲得系列船訂單。與此同時,他參與和主持的多用途船設計開發項目快速取得突破,并形成了特色船型,其中7600載重噸多用途船的船型尺度經濟合理,載貨量達到極限,得到市場認可,先后有4家船企獲得了超過70艘船的訂單。另據了解,該所開發的32000載重噸和50000載重噸多用途船也持續獲得了訂單。在與師長、同事們一起努力開拓的同時,虞賚養成了優良的工作習慣,擁有了較高的設計素養,并以此作為開展設計工作、迎接新船型開發挑戰的基礎。
當前,自主設計研發各型集裝箱船已成為七○八所的傳統優勢。這一優勢的逐步形成離不開幾代設計人員的不斷努力和積累,虞賚便是其中的一員。據了解,在1600TEU集裝箱船開發過程中,針對高冰區航行、冷藏箱等特殊要求,在主尺度受限條件下,虞賚與設計團隊一起潛心研究,不斷嘗試,最終成功攻克了船體總布置和結構特殊等技術難題,為此后開發設計同類船型打下了重要的基礎。在2500TEU和4250TEU集裝箱船的開發設計中,他又仔細研究了當時國際船舶市場中主流集裝箱船的特點,充分考慮集裝箱船發展趨勢,并結合國外船東的具體需求和船企的建造實力,提供了多種設計方案供船東選擇,獲得了良好的市場反響。2007年,面對國際海事組織(IMO)出臺的一系列船舶新規范、新標準,虞賚帶領團隊進一步對已有船型進行了優化,并形成了一系列綠色環保型船舶。目前,4250TEU集裝箱船系列船型已獲得來自德國、加拿大、中國等國的8家知名船東的近50艘船訂單。特別是中遠集裝箱運輸股份有限公司在考察了當時市場上所有的同類型船后,最終選擇了該型船,并下了20艘的大單,一度引起市場的轟動;2500TEU集裝箱船系列船型自從2002年開始持續獲得訂單,目前總計交付了超過50艘。正因如此,4250TEU集裝箱船設計團隊獲得了2007年度七○八所“創新團隊”獎。
“2007年后,在4250TEU集裝箱船的基礎上,根據航運市場的變化,我們先后推出了順應當今航運市場要求的新型寬體集裝箱船,包括4700TEU集裝箱船、4800TEU集裝箱船、5000TEU集裝箱船等。在集裝箱船市場低迷期,這些船型仍然得到了市場認可,并獲得了批量訂單。”虞賚表示,正是有了技術積累,并不斷更新研發理念,該所集裝箱船設計團隊逐步具備了開發大型乃至超大型集裝箱船的實力。2009年,在國家“十一五”重點課題的支持下,該設計團隊將自主設計新一代9000~10000TEU集裝箱船作為突破口,狠下功夫,潛心研究,經過多輪優化設計和驗證試驗后,終于推出了經濟指標大幅提高的新型寬體船型,并于2010年接獲了9000TEU集裝箱船和10000TEU集裝箱船首批訂單,打破了韓國對超大型集裝箱船新船型研發的壟斷。
除了船型設計開發,虞賚還注重設計方法的積累與創新。在主持原國防科工委重大課題“集裝箱船系列化的頂層技術”專題研究中,他先后提出了集裝箱劃分方法以及集裝箱船性能評估方法,在對完成課題研究作出重要貢獻的同時,也為今后進一步優化和開發船型創造了新的模式。此外,他還主持了相關標準的制定工作,完善了民船技術標準和規范體系,組織做好對網上技術信息系統的跟蹤和維護工作,對七○八所的科研生產形成了有力支撐。在近年來的各項技術交流活動中,他圍繞重點項目的研發,組織開展了與主流船級社、著名水池、重要設備商的全面技術交流,為今后進一步優化和開發船型拓寬了思路。
持續精進,再上臺階 18000TEU集裝箱船的成功研發并實現接單,不僅標志著我國已經完全具備了設計超大型集裝箱船的能力,正式跨入了國際超大型集裝箱船設計“俱樂部”,還意味著該型船已經得到了國際主流班輪公司的認可。虞賚表示,能夠成功將技術轉化為實船項目,離不開各方的大力支持以及設計團隊那種永不言棄的精神。該型船的成功研發,只是七○八所持續探索和研發高新技術船舶的一個節點,未來仍有很長的路要走。設計團隊不僅不能就此懈怠,反而要以此為基點,持續改進,不斷突破,力爭再上新的臺階。
眾所周知,超大型集裝箱船是世界上公認的高技術、高難度、高附加值船舶之一。18000TEU集裝箱船開發難度較大,且在國內無任何經驗可供參照,加上受到國際船舶市場波動的影響,一般的船舶設計機構和船企對其往往望而卻步。“七○八所是中船集團公司旗下的總體性船舶設計所,探索并開發該型船不僅是自身發展的要求,更是通向做強我國船舶工業的重要橋梁。因此,這不是一個可選項,而是一個必選項。”虞賚表示,要打破國外競爭對手在超大型集裝箱船領域的壟斷,我國船舶科研院所必須從改變船型研發設計理念入手。如果在船型研發上只是跟隨別人,那么,我們的船型將永遠沒有競爭力,接單更是無從談起。
為了盡快開展相關船型研發工作,在工信部、中船集團公司以及七○八所的大力支持下,一支精干的設計團隊在虞賚的帶領下迅速組建,并很快運轉起來。不過,在該項目的推進過程中,該團隊卻遭遇到了市場變化的尷尬。據介紹,受歐債危機影響,超大型集裝箱船研發項目因為“融資難”而被無限期推遲,相關船型的設計及建造計劃也變得遙遙無期。“這讓我們的團隊一下子失去了工作目標,如果單方面推進該項目,七○八所不僅要承受巨額資金的壓力,還可能要承擔血本無歸的后果,該何去何從?”相關各方認為,要做強我國船舶工業,突破超大型集裝箱船設計及建造瓶頸是一條避不開的道路,而要突破瓶頸,就必須勇于投入、甘心付出,腳踏實地攻克關鍵技術難題。由此,大家統一了思想,同時得到七○八所領導和各方的大力支持,使該項目能夠繼續推進。
接下來,就是如何攻克技術難題了。據悉,為了使研發設計出來的船型能夠完全滿足乃至引領市場需求,設計團隊通過中國船舶工業貿易公司牽線搭橋,與國際主流集裝箱船船東建立了密切的合作關系,及時掌握了最新的市場動態及船東需求,使自身在船型研發上有了比較明確的目標。“在當前的市場背景下,由于運營習慣和方式不一樣,同樣的船型在不同的船東手中可能產生截然不同的經濟效益。有的可能虧損,有的則可能盈利,原因何在?”虞賚認為,這世上并沒有最優的船型,只有最適合船東的船型,而這正是研發超大型集裝箱船必須遵循的設計原則。為了打造獨有的優勢,在虞賚的帶領下,設計團隊主動與船東溝通,在充分了解船東的各項運營狀況及習慣的基礎上,開展了有針對性的優化設計。同時,設計團隊特別針對超大型集裝箱船結構的安全性,進行了大量的分析比較,著眼全壽命周期進行結構優化設計。
在該型船的設計過程中,虞賚帶領設計團隊,針對船型的燃油經濟性和載貨經濟性,不斷進行設計上的綜合優化,終于拿出了兼顧船舶環保性與經濟性的最優化設計方案。結合船東營運中的載箱及航線需求,他們不斷改進設計,終于使得18000TEU集裝箱船可以在12~23節的航速范圍內,在不同吃水下均有較好的油耗表現,同時載貨靈活性也得到了提高,這不僅為船東靈活使用船舶并節省燃油預留了空間,還為該型船打造了獨有的優勢。
“我們一直在努力,希望在加強各方廣泛合作的基礎上,不斷進取,不斷自我完善,為船東提供最新、最佳的設計,實現真正意義上的雙贏。”虞賚如此表示。事實上,正是基于這份對船型研發的執著,虞賚不僅得到了該所領導及團隊成員的廣泛認可,還收獲了來自國際航運市場和社會各方的贊譽。(胡毓 韓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