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進入不難,做好很難’的機械制造業,做成功最關鍵的就是要‘持之以恒地創新’,把創新當做使命,實實在在地把它落在每天的工作中。”上銀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前不久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在機床關鍵部件領域,代表高技術含量的滾珠絲杠,原本只在英德日等先進國家才能量產。如今,執其牛耳者,卻是后來者———中國臺灣的上銀科技。該公司歷經20年完成了從一無所有到世界一流的跨越。
如今,重排全球機械制造業座次的卓永財,帶領旗下滾珠絲杠和直線導軌兩大產品躋身世界前列,未來產品銷售規模可望達到600億新臺幣,精密定位平臺和冷軋絲杠市場份額如今也遙遙領先世界同行。為了在未來競爭焦點直線電機和工業機器人上也做到世界第一,2014年,上銀科技計劃在蘇州建立一個大型研究中心,用于未來技術研發。2016~2020年,上銀科技還將在臺中50萬平方米的土地上投入1000億新臺幣,建立新生產基地。
先國際后本土 現在已經位居世界前列的上銀科技,在23年前還只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滾珠絲杠小廠,再加上創始人卓永財是從銀行直接跳槽到制造業的,臺灣業界幾乎都不看好他。不信任和嘲笑跟了卓永財和他的上銀科技好幾年,直到上銀科技靠研發、靠國際資源的有效整合打開國際市場,臺灣業界才從旁觀者變成追求者。
卓永財認為,作為一名企業家,自己必須沖到市場的最前沿,去體會和發現市場的新變化,從而決定公司的產品策略和發展策略。如今,已過古稀之年的卓永財,一年中有一半的時間在國外度過。歷年在德國、日本、美國、英國等國家舉辦的國際工業和機床大展,他從不錯過。這是他數十年來形成的一個習慣。
從國外回到臺中,他的工作更加緊張,每天他都有接待不完的客戶、開不完的會,這與他20多年前的緊張是一樣的,但內容已經是天壤之別。
他說,20多年前的臺灣和現在的大陸很像,歐美日的品牌備受推崇,本土品牌沒有什么含金量。更重要的是,日本品牌長期占據中國臺灣市場,上銀科技的出現立即引來日本品牌的集體攻擊。同時,針對臺灣的大規模傾銷也開始了。
卓永財為此不斷改革生產和技術,以提高產品質量。但由于沒有核心技術,上銀科技始終無法突破日本企業傾銷的藩籬。
在嘗試引入新技術的過程中,卓永財曾獲得北京清華大學研究陶瓷技術的苗教授的支持。1990年,卓永財到大陸拜會苗教授,希望能合作研究出陶瓷車刀,如果陶瓷車刀研制出來,上銀就不用再從國外進口,生產成本會大大降低。雙方很快達成合作,開始了為期4年的研究。終于,應用了陶瓷車刀的上銀科技突破了日企的封鎖,靠著較低的價格和較好的質量逐漸打開了臺灣市場。
有了一些突破和影響的上銀科技,要改變在臺灣客戶眼里的形象還是很艱難。
有一次,上銀一位高層主管在臺北拜訪一家電子設備企業,發現他們的機床應該有一些改進,還為他們設計了圖紙。讓他不快的是,這家企業老板拿著圖紙找日本NKS去生產了。巧合的是,這家企業的法國競爭對手因在大陸市場的部分份額被臺北那家設備廠搶走了,為了降低成本他們找到上銀科技尋求合作,在上銀科技的幫助下,法國那家企業的產品市場份額從落后臺灣那家電子設備企業轉而平分秋色。最后,迫于降低成本需求,臺灣那家企業主動回到了上銀科技的客戶名單中。
創立頂級品牌 卓永財說:“老實說,臺灣品牌要先成為世界品牌,才會贏得臺灣客戶的認同”。要成為一個世界品牌,意味著在技術上要趕超日本和德國。為了接觸、吸收國際主流先進技術,卓永財從那時起就積極參與主要工業國家的展覽會和技術論壇。
在這些活動中,卓永財和上銀科技所遭遇的冷落和羞辱,讓卓永財記憶深刻。在韓國的一個展會上,韓國人摸著上銀科技的產品贊嘆不已。當知道是臺灣貨時,立即換個了態度:“這是該我們來做,你們臺灣怎么會做?”在日本的展會上,上銀科技的產品甚至曾被放到展位的最后位置,與鐵屑機和清洗設備等非高精密展商的展品擺在一起,遠離滾珠絲杠世界前兩名的日本THK和NSK。
卓永財發誓要還以顏色。他發動一切資源尋求與世界先進同業的合作。
1993年,一個不錯的機會出現了。卓永財的德國客戶打電話告訴他,當地一家擁有40年歷史的滾珠絲杠廠Holz鄄er快倒閉了,問卓永財是否有興趣去看看。卓永財跑了兩趟,發現Holzer有能降低制造成本而且恰恰是上銀科技所欠缺的技術。之后,卓永財帶著品保部經理、研發部經理和制造部經理一同前去評估并作最后的決斷。當時,德國破產管理人的特助卻不讓他們進入工廠,只是冷冷地說了句,“臺灣人怎么可能來買公司,臺灣只會copy還有偷技術。”
被深深傷害,也被深深刺激的卓永財,因此對Holzer志在必得。在他思索收購方案時,德國一家公司突然聯系他,希望能和上銀科技聯手收購這家公司。雙方一拍即合,相約各占45%的股份,德方負責管理,上銀科技負責技術指導以及和銀行團的談判。最終,40年歷史的Holzer,卓永財以700多萬新臺幣拿下。
經過一系列的技術革新,并購Holzer8年后,上銀科技的滾珠絲杠、直線導軌的精度,完全媲美日本的兩家企業,而設備成本卻不到日本對手的一半。更重要的是,日本同行一臺機器要等兩年,上銀科技6個月就能開發出來。
核心技術上的追趕和超越,帶來的是市場的擴大和信心的增強。在上銀科技自行生產的設備上,大的型號標簽是“BK一號”和“EK二號”,針對的就是上銀科技頭號競爭對手“三K(日本的THK、NSK、IKO)”。
卓永財說:“一開始他們封殺我原料,所以很想揍他們,是BK(beat鄄ing),后來‘三K’連買設備也封鎖,我就更生氣,型號改成EK以便隨時提醒員工要爭氣。”
加速全球布局 在盈利水平節節攀升之后,卓永財繼續乘勝追擊,持續投資研發、加快并購步伐。1999年,上銀科技在日本設立子公司;之后在俄羅斯接手三星實驗室,還在美國設立研發中心。
2010年,卓永財買下英國百年螺紋磨床制造商梅翠思(Matrix),使得上銀科技快速擴充產能。在并購Matrix前一年,卓永財買下以色列頂尖驅動器與控制系統研發制造大廠“Mega-Fabs”,以填補公司在尖端驅動器與控制系統上的缺口,建構完整的半導體設備與機器人競爭力,也讓上銀科技的全球布局向前跨出一大步。
卓永財說:“往下整合就是機器人,七八年前就在做,都是靠自己,只是現在越做越大。現在我要做單軸機器人,同時自己研發斜角軸承。將來我賣滾珠絲杠,斜角軸承也一起配著賣,競爭力就上來了。這就是垂直整合啊,我連競爭對手都沒有。”
“機械制造業是一個依靠持續創新的行業,創新也不是一天就能出成果的,這是一條忍受寂寞之路。”卓永財說,即便在公司最困難的時候,他也沒有動搖過對創新的堅持,因為“企業不是要做一兩年,而是要做長遠、做到世界第一。”
當回首上銀科技20年的成長、成功,卓永財總結了三點經驗:一是公司領導者以及同仁做到了在困難中咬牙堅持下去;二是堅持依靠研發、整合國際資源的策略和方向是正確的;三是培養人才,尤其是培養國際領先技術人才,才能確保打贏一場世界級的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