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康的百萬機器人計劃,并不為業內人士所看好,有專業人士認為,富士康提倡的概念,是能想到就要去實現,敢想敢做。但它對機器人這個行業和特點,可能沒有太多的了解。勞動密集型加工企業的性質不適合在機器人行業太多發展。
富士康是靠降低生產成本在眾多組裝企業中勝出,但機器人顯然不適合這個理論。如果一味的降低成本,做出來的東西精度、負載、效率等都達不到,做出來只是一個概念,不會實際應用。
以機器人行業"四大家族"瑞士ABB、德國KUKA以及日本的發那科和安川電機為例,他們的成長都不是一蹴而就。在行業發展幾十年,一直有自己的定位,有核心競爭力、核心技術,并且在這個行業有相當的經驗積累,才到今天。
同時,富士康還必須面對百萬機器人改造的龐大成本,如果完全實現百萬機器人計劃,這意味著富士康要投資數百億,富士康要多長時間可以收回成本,這個問題值得考慮。
但在筆者看來,在富士康決定啟動百萬機器人計劃的時候,這一筆賬 郭臺銘 已經盤算好久了。
也有人完全不同意機器人可以在電子制造業大展拳腳的說法。臺灣研華股份董事長劉克振向我的同事表達了截然不同的觀點。他認為富士康在工業世界里是一個特例。"唯有它超規模的產能,才能容納研發和使用大批機器人的空間。對于訂單小、變化多的制造企業來說,機器人沒有意義。"
事實上,富士康推進機器人的進展并不像之前郭臺銘預計的那樣順利,截至目前,富士康還沒有自主研發智能機器人,而智能機器人在富士康生產線上應用也不多。現在富士康轉變策略,加大了自動化產品外購的比重:即"低成本機器人"更多購置市場上的半成品,對其進行二次加工;而智能化機器人則全依賴外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