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準”是技術積累、技術優化和技術應用的集中體現,是構建自主創新的技術基礎之一。標準化的基本功能就是總結科技研發創新的經驗,并把這些經驗規范化、普及化。
11月26日,由工信部裝備工業司組織編制的《裝備工業“十二五”技術標準體系建設方案》(下稱《方案》)通過驗收?!斗桨浮肥怯裳b備工業司組織相關標準技術支撐機構歷時半年編寫完成,共包含裝備工業總報告及機械(含制藥裝備)、汽車、航空、船舶等4個行業、17個領域子報告。根據方案規劃,在“十二五”后三年,我國裝備工業需制定新標準11000余項,修訂標準6000余項,若能按照方案執行,預計到2015年裝備工業標準數可達32000余項。
工信部知情人士稱,方案對機械工業領域國際標準轉化情況和實質性參與國際標準化活動進行摸底調查,同時結合技術、產業發展現狀與趨勢,建立了完善的機械工業技術標準體系,為在機械工業技術標準體系下成套地制定標準提供指導。
標準制定修訂
需明確重點和方向 早在國家能源局成立之初,即著手能源行業標準化工作,在印發的《能源領域行業標準化管理辦法(試行)》的通知中,明確對能源設備及系統的設計、制造、安裝、調試、運行、檢修、試驗和維護等要制定國家標準或行業標準,并對行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的管理制定了實施細則。此后,國家能源局陸續成立了若干能源裝備領域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并且實時發布經批準或廢止的行業標準目錄。
“積極開展標準計劃項目執行工作,加大標準修訂工作的力度,加快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建設步伐,這還僅是做好制造業標準化工作的前提基礎”,熟悉機械行業的專家說,“標準化工作要服務于制造業振興和發展,積極推進制造業深化改革,標準化工作必須找準方向,清楚定位,明確任務”。
“一方面要瞄準國際市場,積極主動盡早介入,實質參與與能源裝備發展密切相關的國際標準制修訂,爭取更多的話語權,力爭把我國的自主技術標準轉化為國際標準,搶占未來發展制高點;另一方面要找準領域,注重建立重大項目配套標準制定機制,在大型水電和清潔高效火電、大型核電、特高壓輸變電和智能電網、大型煤炭開發、大型油氣田和非常規油氣開發、大型煉油和煤炭深加工、大型輸油和輸氣管道、關鍵基礎零部件等領域實現標準制定工作的突破;同時,也要提升含有自主創新技術和轉化科技成果的標準的比例,增加工業設備能效標準、污水資源化標準、節約材料標準比重。”上述專家說。
標準化有助產業轉型升級
“走出去”優先解決標準問題 開展標準制定修訂工作,不僅為產品質量和消費安全、規范市場秩序、保護環境和節約資源提供技術依據,而且作為加快科學技術傳播以及創新成果產業化的橋梁和媒介,還成為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有效參與國際競爭的重要工具和手段。
業內專家表示,標準化工作要圍繞能源裝備領域發展趨勢,使標準研制成為科研工作的重要內容,促進產業重要核心技術、關鍵技術開發與標準研制的結合,做到標準制修訂與科研同步,使自主創新并能產業化的成果盡快形成標準,為產品質量升級創造條件。
目前,在能源裝備內需不旺、“結構性”產能過剩和轉型升級的嚴峻形勢下,強制性國家標準、行業標準的制定實施,不僅能促動產品質量水平的提高,提高行業進入門檻,而且還能淘汰一批達不到標準的企業和產品,對提升行業整體競爭力和緩解“結構性”產能過剩是有利的。
記者了解到,在“十一五”后期,機械工業有關安全、環境方面性能標準100%采用國際標準,出口機電產品標準100%采用國際標準,機械工業主要產品采用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比例達到95%以上,機械工業領域相關聯的國際標準平均轉化率超過90%?!霸趪H市場上話語權、議價權的弱勢地位,表現出的是產品附加值及價格的差距,實質上是產品標準主導權的缺失?!睒I內專家稱。
商務部機電和科技產業司相關人士認為,我國機電設備在出口過程中運用的往往不是國內標準,國產設備“走出去”遇到的最直接的麻煩便是標準問題。該人士建議,在“十二五”后期,制造業“走出去”要盡量運用中國的標準,并努力使中國標準成為國際標準,只有在國際貿易中突出我們的標準,才能推進優勢技術出口。
因此,在方案的指導下,深入研究國外先進標準、有關技術法規,切實加強節能減排標準制修訂工作,完善能源裝備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標準體系,規范采用國際標準工作,明確出口產品采用國際標準工作重點,努力使中國標準變成國際標準,引導企業按先進標準組織生產,積極參與國際標準的制定,成為我國能源裝備制造業做強的一劑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