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熱的地方則是在中國,全球最大的比特幣交易所BTC China就在這里。根據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的數據,平均每天有4萬多個、價值人民幣3.5億元的比特幣在中國網絡上交易,交易量居世界首位,占全球近一半。
中國最大搜索引擎百度、最大慈善基金壹基金、最大網購平臺淘寶,以及市值20億美元的盛大集團等,都陸續開放比特幣交易。你可以用比特幣在網絡上購物,捐款,甚至買房。《財星雜志》(Fortune)預測,中國對比特幣的狂熱,很可能讓它成為第一個總值破1萬億美元的非法定貨幣。
目前比特幣的總市值大約是80億美元,依照伯南克的說法,比特幣極可能成為新一代貨幣兌換標準。臺灣央行總裁彭淮南也認為:“比特幣就是一種貴金屬”。
然而究竟什么是比特幣?為何這一串亂七八糟的代碼,可以吸引到全球的資金瘋狂投入?
時間回到2008年11月1日,一個密碼學討論網站上出現了一篇研究論文,一個署名中本聰(Satoshi Nakamoto)的人,根據密碼編碼原理與P2P點對點散布模式,提出了一個全新的電子現金系統概念(A Peer-to-Peer Electronic Cash System)。
中本聰發現,在浩瀚的網絡世界中,存在著一批難以破解或復制的代碼,每組代碼都是獨一無二,原本是做為網絡機密文件的數字簽名與網絡密鑰之用,需要經過復雜的演算才能挖掘出來。
如果把網絡世界中的龐大數據庫視為是一個礦場,少數能夠做為數字簽名與網絡密鑰的代碼就是黃金。這批代碼存在一個個的“區塊”中,每個區塊依照挖掘的難度不等,存有數量不一的比特幣。根據中本聰的算法,全世界的比特幣,總量只有2100萬個。
因為數量有限,開發完就無法再生,具有如同黃金一般的稀少性,一旦生成,就會存留在網絡空間當中,并且可以通過網絡傳輸,無限次地進行所有權轉移。
中本聰給了這批代碼取了一個特殊名詞:比特幣。3個月后,他根據這個理論寫出一套程序,挖掘出史上第一批比特幣,數量為50個,同時開發出發行、交易與帳戶管理系統,一個劃時代的電子貨幣就此誕生。
《貨幣戰爭》作者、環球財經研究院院長宋鴻兵指出,在人類文明發展史上,一個物質要能成為交易媒介,必須存在幾種特性:辨別性、耐久性、價值性與易于交易性,比特幣剛好都符合這些特質。最大的不同在于它“去中心化”。
過去不管是數字貨幣或實體貨幣,都有一個權威中央發行單位,由它來決定發行數量的多寡,并規定發行物本身的價值。
但比特幣打破了這個中心化的規則,它不受任何權威單位的控制,其價值建立在有多少人、多少商品和服務,愿意接受比特幣的付款。如果接受的人數增多,市場交易進一步繁榮,其價值就會不斷上升。
舉例來說,2010年,比特幣已經問世一年,但當時全世界知道并使用的人只有不到1萬人,而且與實體世界毫無關聯,直到加州有一個工程師突發奇想,把一萬比特幣放到網絡上叫賣,換到兩個披薩,才完成了有史以來第一筆交易。
當時那兩個披薩的價格是25美元,如今全球持有并交易比特幣的人數達數10萬人,最高匯率也來到1比9百的高峰。以今天來看,1萬比特幣價值等同9百萬美元,可以買下36萬個披薩,或是一棟位于紐約曼哈頓的房子。
隨著比特幣價值不斷飆高,“挖礦”的風潮也越來越盛。
業務咨詢:932174181 媒體合作:2279387437 24小時服務熱線:15136468001 盤古機械網 - 全面、科學的機械行業免費發布信息網站 Copyright 2017 PGJXO.COM 豫ICP備1201980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