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捧著在國際數控機床技能大賽上斬獲的“最佳工裝獎”和“最佳精神獎”的獎杯,孟鑫和劉小武難抑心中的激動和喜悅,這是他們首次以團隊協作的方式與國際同行同臺比拼,并獲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績。孟鑫是團隊中負責設計編程的,劉小武則主攻數控加工,一文一武的他們都來自于西安陜鼓動力股份有限公司。參加這樣的國際競賽,既磨練了他們的毅力,提高了他們的能力,更向世界展示了中國高技能人才精湛的技藝和中國高端制造的水平。
全流程的比拼 提起這場在美國費城舉辦的數控機床“跨國大戰”,孟鑫非常感慨:“當我把自己被國資委選中參加比賽的消息告訴同事時,大家都很驚詫。他們感覺數控機床的比賽應該就是操作者比比基本功,看看誰的加工更細致,速度更快,要你這個搞設計的干嘛?”但是國際化的高端技術人才大賽完全顛覆了大家對技術比武的理解,這種比賽較量的不僅僅是個人的知識和能力,而是團隊的配合與協作,是從事數控加工技能人員對高端制造的理念認知。這種從產品“設計”到“刀具選擇”再到“編程”進而再進行“精確加工”和“檢測檢驗”的全流程競賽,對孟鑫和劉小武還是第一次經歷。
劉小武是陜鼓動力的一名數控操作能手。2005年,他首次參加西安市高技能人才大賽獲得了第四名。2006年,他又參加了全國數控操作技能大賽,為其以后的成長之路奠定了基礎。為了不斷提升數控設備操作技術水平,劉小武購買了大量數控機床方面的專業書籍天天研讀琢磨,從理論提升到實踐進步,不斷為自己的成長而努力。無論什么時候,只要企業舉辦數控技術的培訓和比賽他都會積極參加。功到自然成,劉小武現在已經熟練掌握了五軸聯動數控設備的操作技能。對于參加國際比賽,劉小武對自己充滿信心。
但是新的比賽理念卻對所有參賽者提出了新要求,他們必須要從過去的單打獨斗變成團隊作戰。“隊友間的協作和配合在此刻顯得太重要了!如果我單單只會操作機床,而不去理解設計和編程人員的意圖,去理解整個工序環節中的加工要點,絕對做不出完美工件。”劉小武這樣說道。參加這樣的比賽,數控操作者不僅要技術熟練,還要懂得設計理念、工作流程和細節要點,更需要彼此之間的默契配合。
備戰為以致用 一年前,孟鑫和劉小武被確定為參加此次在美國費城舉辦的中美數控機床大賽的中方團隊選手成員。于是,他們開始了歷時一年的強化學習和磨合訓練。為了進一步了解對方,培養彼此間的默契,從2013年春節開始每個雙休日,西安數控機床4S店就成了他們的練兵場。一個周末,他們收到了來自美國大賽方發來的制作夾具的零件。攤開一看,大大小小、稀奇古怪的各式零件近百個鋪滿了半個宿舍的地面,沒人知道這些東西究竟能組成多少組夾具。孟鑫自告奮勇當起了英文翻譯,從上百個零件中逐一選擇需要組裝的零件。然后,大家開始討論加工方案、布置組裝和必要的改進加工等。時間在熱烈的探討中飛快跳過,轉眼8個小時過去了,他們卻渾然不覺。加工方案確定下來已是凌晨兩點,此時他們才感到肚子在“鬧情緒”。
孟鑫的設計工作是團隊的“大腦”,參賽的作品都先由他設計并繪出二維圖,然后編程、精加工。這要求他熟練掌握相關的軟件。然而,訓練中的突發事件讓孟鑫至今記憶猶新。一天,美國大賽方發來消息,通知他們訓練所使用的軟件因故需要更換。這對已經熟練掌握現有軟件的孟鑫來說,簡直是“晴天霹靂”,因為,已經沒有多少時間熟悉新軟件了。“管不了那么多了,克服一切困難也要把這道關趟過去!”孟鑫暗下決心!他借來了幾本關于此軟件的書籍,經過數日突擊,概念上看似通曉,但離熟練應用還有一定差距。同事們幫孟鑫聯系了西安理工大學的老師和北京的軟件工程師給他講解。終于,孟鑫將軟件的所有功能都學會了。都說熟能生巧,剩下的就是“苦練!”。那段時間,孟鑫晚上12點前沒有睡過覺,每個零件他都要練習三遍以上。直到后來,他自己竟然研究了一套新方法。大賽前,由他設計的程序和方法,加工效率已經提高了50%,并能夠適用于批量生產。
人才競爭是根本 這場彰顯制造大國高端制造能力的跨國大賽讓兩位年輕人收獲頗豐,尤其是通過競賽使他們看到了與美國同行在技能方面的差距,也找到了繼續提高的方向。
“此次比賽使我們積累了參與國際大賽的經驗。美國同行細致的加工和通用靈活的工裝夾具給我們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們先進的加工方法和理念如果應用到我們公司,一定能提升企業的技術內涵。”孟鑫這樣說。
隨著制造業的快速發展,國內外企業對高技能人才的培養也愈發重視。近年來,陜鼓動力制定了一系列的人才培養關注計劃,通過實施技能人才的輪崗培養、技術培訓、師帶徒、技術比武等培養機制以及操作人員環境的改善、待遇的提高、搭建職業發展“雙通道”的事業平臺和優秀企業文化的薰陶,培養造就出了諸如張戟、楊東濤、唐正剛、李新春等一大批高技能人才。而他們也成為影響和帶動更多技術工人向“金牌”技能人才邁進的“領頭雁”,使企業最終實現在相關技術領域方面高素質人才隊伍的打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