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工信部印發了《內燃機再制造推進計劃》( 以下簡稱《推進計劃》),為推動內燃機再制造產業規模化、規范化,促進內燃機工業形成循環型生產方式和消費模式,加快循環經濟發展和節約型社會建設搭建了一個全新的、大有作為的平臺。
內燃機是交通運輸、工程機械、機械以及國防裝備的主導動力。我國是內燃機制造大國,社會保有量巨大。“十一五”期間,內燃機產量年均增長約10%,累計產量約3億臺,2012年部產量7760臺,預計“十二五”期間總產量將超過4億臺。
國內外產業實踐表明,報廢的內燃機缸體、曲軸等重要零部件多數為局部失效,通過成形、修復等再制造加工,完全能夠恢復其尺寸、精度和性能。內燃機整機產品再制造重點領域是汽車發動機、工程機械發動機、農用機械發動機、船用發動機、石油鉆井發動機、鐵甲內燃機車用發動機、固定式內燃機車發電機組等,其中以柴油機為主;關鍵零部件再制造重點是氣缸體、氣缸蓋、曲軸、連桿、凸輪軸、齒輪室、飛輪殼等;配套件再制造重點是增壓器、發電機、起動機、機油泵、燃油泵、水泵等附加值較高的零部件。內燃機再制造的實現,將有力推動我國內燃機產業進一步轉變生產模式,從“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廢棄”的單向型直線生產方式向“資源-產品-失效-再制造”的循環型產業模式轉變。實踐表明,與原始制造相比,內燃機再制造可節能80%,節材70% 以上。
《推進計劃》確定的內燃機再制造目標是,至“十二五”末全行業形成35萬臺各類內燃機再制造生產能力,再制造產業規模達到300億元,再制造產品配套服務產業規模達到100億元。《推進計劃》將支持濰柴、錫產等40余家企業和院所為示范工程單位。
新的生產模式,必將帶來新的市場需求。《推進計劃》的實施將引發內燃機再制造技術裝備體系的建立,包括:高效拆解和組裝技術與裝備、高效綠色清洗技術與裝備、無損檢測及壽命評估技術與裝備、再制造加工技術與裝備、公共服務技術以及工程應用和產業化等。
作為裝備制造業的工藝師,機床工具行業應積極參與《推進計劃》的實施,了解用戶技術需求,與用戶共同研發適用的工藝裝備,提出全面解決方案,開拓新的市場,為企業增添新的商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