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文明建設加速 工業節能市場膨脹
時間:2013年12月03日瀏覽:1761次轉載:http://www.jarvisbeta.com收藏分享:
“緊緊圍繞建設美麗中國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態文明制度,健全國土空間開發、資源節約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的體制機制,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十八屆三中全會對生態文明建設的專門表述讓工業節能界頗為振奮。
中國工業節能與清潔生產協會會長、中國節能環保集團董事長王小康日前在綠色工業高峰論壇暨2013年中國工業節能與清潔生產協會年會和理事會上表示,可以預見,節能減排政策的執行力度將加強,節能減排市場份額也將進一步擴大。
工業是節能主戰場
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工業和信息化部原部長、中國工業節能與清潔生產協會名譽會長李毅中在會上表示,“工業占GDP的比重近幾年來大約在40%左右,今后隨著工業化的進程比例會下降一點,但總量還在增加。特別是工業能耗一直占全社會總能耗的70%以上,去年的數據是73%。另外‘三廢’排放和溫室氣體排放,工業是主要的領域。”
在此背景下,如何促進工業綠色低碳發展?李毅中提出了幾點建議:
一是把生態文明建設落實到政府和企業兩個層面。生態文明建設首先要落實到政府這個層面。三中全會提出要建立資源產權和用途管制制度,就是自然資源是國有的,所有者應該對自然資源承擔起所有者的責任,用途要有限制,不能無節制地使用,這兩項基本工作肯定是政府來做,當然政府要依靠社會、依靠企業。
企業要把生態文明建設落實到生產經營中去,履行社會責任。在工業生產中,肯定要使用資源,也不可避免有“三廢”的排放,應該通過技術進步,盡量節約使用、循環使用、綜合利用,不僅要降低單耗,還要減少總量,單耗降低了總量擴大了也不行。同時對排污要有切實可靠的治理技術和設備,起碼要符合國家標準、國際標準。當前尤其要順應環境保護的倒逼機制,針對生產全過程存在的問題加大投入,減少各項排污,并且達到國家標準。
二要從源頭抓起,盡快改變我國的能源消耗結構。針對我國能源環境的嚴重問題,工業領域要認真抓好改善能源結構,實現燃料的清潔化。要合理開發科學利用化石能源,發展潔凈化技術,提升成品油的質量,發展煤質氣,開發利用天然氣、煤層氣,要煤電一體化綜合利用。要利用特高壓輸電改變不合理的火電布局,在坑口電站集中治理,然后通過特高壓輸電把電輸到東部去,改變不合理布局。發展新能源首先要加強科技攻關,掌握核心技術、關鍵技術,多晶硅、光伏電池核心技術沒掌握,能耗很高、污染嚴重,五六年以前盲目上馬。提升智能電網,發展分步式電源,建設能源互聯網。汽車、家電制造業要通過技術創新,不斷改善品種,提高質量,提高家電能效標準,降低汽車的耗油和尾氣排放,特別是電動汽車的研發。
三要大力推進節能減排,減輕經濟發展對資源環境的壓力。工業生產要合理利用能源,淘汰落后,控制和化解過剩產能。工業行業的落后產能還占15%到20%,能耗大就大在落后產能該淘汰的產能上,所以淘汰落后是節能減排的主要措施。淘汰指標要改進,過去著重于量,而今要增加節能環保指標。化解產能過剩方向已經明確,關鍵是形成共識、付諸行動,不能再坐而論道,停留在文件上,停留在口頭。
堅持完善節能環保的目標責任制,開展能源管理的績效評價和清潔生產狀況的評估,加強能源管控、環境監測,實行嚴格的、強制性的節能環保標準。應該看到我國多數行業的經濟技術指標與國際水平相比仍然有比較大的差距,節能減排的潛力還很大。
進一步加強關鍵節能減排的技術改造,比如加快高效鍋爐、高效電機。先進燃燒技術裝備、節能汽車先進技術裝備的更新換代,提升煙氣、尾氣等廢氣治理、污水處理、垃圾處理以及在線監測等環保技術裝備的水平,發展再制造、城市礦產、廢棄物資源化等循環綜合利用,做大節能環保產業,提供社會化、專業化服務。
扎實推進節能減排
“今年以來,六大高耗能行業能源消耗量仍然在持續快速增長,前三季度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僅下降了4.94%,而且降幅還在不斷增長,要完成今年工信部確定的工業增加值能耗下降5%的目標難度仍然很大。”工信部節能司司長周長益在會上表示,當前我國仍處于工業化、城鎮化快速發展的階段,工業發展付出的資源環境代價過大,盡管我們采取了很多措施,不斷推進節能減排、推進工業的綠色低碳發展,但是我們面臨著資源、能源、環境越來越突出的問題。
工業綠色發展的任務十分艱巨,壓力也非常巨大。為此,周長益對實現工業綠色發展提出幾點意見:
加快產業結構優化調整,大力發展節能環保產業。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加大力度淘汰落后產能,積極研究制定基于能耗污染物排放等標準的等量和減量的置換方案,要嚴格實施工業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節能評估和審查制度,加快用先進生產力取代落后產能。組織開展工業節能、節水、資源綜合利用、環保、廢水循環利用到關鍵成套設備和裝備的產業化示范,要實施一批示范工程,要加強節能環保技術裝備示范基地建設,實施節能新能源汽車、高效節能家電等節能環保產品市場推廣的鼓勵政策,推動相關產品和服務納入政府采購范圍,引導綠色生產、綠色消費。
扎實推進節能減排,建設綠色、循環、低碳的生產方式。在綠色方面,要推進工業產品生態設計,加強有毒有害物質的替代,加強重大節能技術裝備的研發利用,大力發展能源綜合利用和分步式能源,強化鉛汞等重污染源的治理,提升行業的污染治理水平。在循環方面,要按照循環經濟理念,規劃建設工業園區,推進大中工業固廢資源綜合利用基地建設,加快推進機電產業再制造,不斷推動重點原材料再生循環利用,要分門別類建立資源循環再生利用體系。在低碳方面,要加強重點行業、企業和工業園區節能管理,完善重點產品能效標準和標桿指標體系,開展企業產品能效水平的對標達標,組織實施電機、鍋爐、內燃機等重點終端用能設備能效提升計劃,抓好工業企業能耗水平提升,要以高耗能、高排放和資源消耗型企業為重點,組織開展低碳技術試點,推動建設一批低碳工業園區。
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加快建立綠色發展政策激勵。加快建立生態文明制度,更加綜合利用法律、價格、財稅、標準和行政約束等多種手段,建立完善以工業綠色低碳轉型相一致的制度體系,強化對重點行業綠色發展的引導和約束。積極推動實施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企業的激勵政策,建立起對地方、企業的激勵機制,加強對節能、節水、資源循環利用法規建設,形成工業綠色發展的法治環境,要著力推進工業余熱余壓發電上網,階梯電價等政策建設,節能資源協議等市場新機制,探索建立工業節能產業基金,創新節能環保投融資機制,努力引導工業發展,從追求規模向注重質量和效益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