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魯粵省中國裝備制造業區域競爭力前三甲
時間:2013年11月20日瀏覽:130次轉載:http://www.jarvisbeta.com收藏分享:
機械工業信息研究院近日發布了《2012年中國裝備制造業區域競爭力分析報告》。報告顯示,無論是規模還是綜合競爭力(非全口徑),江蘇、山東、廣東都穩居前三名。其中,2012年綜合競爭力排前10位的省市依次是江蘇、山東、廣東、遼寧、浙江、河南、安徽、上海、湖北、河北。
據了解,這是自2008年以來,機械信息院連續第五次發布“中國裝備制造業區域競爭力分析報告”。該報告通過對規模實力、經濟效益、創新能力、國際競爭力、綜合競爭力等排名,綜合分析和研判了各省市裝備制造業的發展水平。機械工業信息研究院副院長、研究員石勇近日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對此作了權威解讀。
主要分析區域競爭力
中國工業報:作為裝備領域為數不多的綜合性分析報告,“中國裝備制造業區域競爭力分析報告”近年來已經成為各級政府部門重要的決策參考,也備受行業企業關注。能否簡單介紹一下其評價模型的科學性及公正性。
石勇:通常情況下,業內認同裝備制造業與全口徑裝備制造業兩個概念。按照《國民經濟行業分類(GB/T4754-2011)》,裝備制造業包括金屬制品業,通用設備制造業,專用設備制造業,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汽車制造業,鐵路、船舶、航空航天和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儀器儀表制造業,金屬制品、機械和設備修理業8大類;全口徑裝備制造業不僅包括裝備制造業中的8大類,還包括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共9大類。
經過多年的研究與探索,按照全面性、系統性、客觀性與數據可獲性的基本原則,機械工業信息研究院戰略與規劃研究所的課題組構建了“中國裝備制造業(全口徑)區域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該指標體系包括規模實力、經濟效益、國際化程度、創新能力4個一級指標與12個二級指標,力求達到既體現規模性,又強調增長性;既注重總量性,又突出效益性;既分析國際競爭力,又比較創新能力。
描繪裝備制造業版圖
中國工業報:無論是整體規模,還是綜合競爭力,無論全口徑裝備制造業,還是去除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的裝備制造業,江蘇省均穩居第一,這種現象是否蘊藏著潛在的經濟要素?各省市排名的變化是否可以反映出我國區域裝備制造業的發展軌跡?
石勇:從全口徑裝備制造業看,2012年規模實力排在前10位的省市依次是江蘇、山東、廣東、浙江、安徽、河南、遼寧、上海、四川、湖北。從非全口徑看,排名前10位的依次是江蘇、山東、廣東、遼寧、浙江、河南、安徽、上海、湖北、河北。其中,江蘇省均位列全國第一。
我們認為,江蘇省(全口徑)裝備制造業規模實力之所以能夠以絕對優勢穩居全國第一,與其健全的產業體系、種類繁多的產品體系、數量眾多的重點產業基地、較強的增長活力等密切相關。
山東省、廣東省、浙江省、遼寧省、上海市均是傳統的(全口徑)裝備制造業強省(市),規模實力仍保持領先地位。具體來看,雖然浙江省全口徑裝備制造業規模實力位居遼寧省之前,但是去除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后,浙江省裝備制造業規模實力卻排在遼寧省之后。與之相似,安徽省全口徑裝備制造業規模實力位居河南省之前,但是去除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后,安徽省裝備制造業規模實力排在河南省之后,其主要原因在于浙江省、安徽省的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占本省全口徑裝備制造業的比重相對較高。
河南省、安徽省、湖北省等中部省份(全口徑)裝備制造業規模實力的快速提高,表明中部地區崛起戰略為(全口徑)裝備制造業發展提供了重要機遇。特別是河南省和安徽省,近幾年兩省(全口徑)裝備制造業增長速度持續位居前列,促進了其規模實力的快速提升。
四川省不但是傳統的裝備制造業重點省份之一,而且也是西部地區惟一一個進入全口徑裝備制造業規模實力前10強的省份。去除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之后,四川省裝備制造業規模實力卻排在前10強之外,其主要原因在于近幾年該省的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增速較快,占本省全口徑裝備制造業的比重也不斷提高。由于河北省去除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后的裝備制造業規模實力列居第十位,表明其傳統的裝備制造業具有較強的競爭力。
在綜合競爭力排名上,從全口徑裝備制造業看,2012年前10位的省市依次是江蘇、山東、上海、廣東、浙江、河南、安徽、天津、四川、遼寧。從非全口徑看,排名前10位的省市依次是江蘇、山東、廣東、遼寧、浙江、河南、安徽、上海、湖北、河北。
無論是全口徑裝備制造業,還是去除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的裝備制造業,江蘇省、山東省的綜合競爭力均分別穩居第一、第二。我們認為,主要得益于兩省份完整的產業體系、競爭力突出的大型企業、充滿活力的廣大中小企業、較強的國際競爭力、較為過硬的創新能力等方面。上海市、廣東省、浙江省、遼寧省也都是傳統的(全口徑)裝備制造業強省市,以各自優勢繼續保持領先地位。其中,遼寧省全口徑裝備制造業綜合競爭力僅排在第十位,但去除電子、計算機通信設備制造業的裝備制造業綜合競爭力卻位居第四位,其主要原因在于該省傳統裝備制造業的競爭力優勢突出。河南省、安徽省(全口徑)裝備制造業持續快速發展,表明中部地區經濟特別是制造業的發展活力強勁。
創新成就發展潛力
中國工業報:我們一直在說,創新驅動發展將成為裝備制造業轉型升級的重要路徑。從各省市創新能力的排名看,是否可以通過對比看出其裝備制造業的轉型潛力?
石勇:從全口徑裝備制造業看,2012年創新能力排在前10位的省市依次是北京、浙江、江蘇、安徽、上海、黑龍江、四川、陜西、云南、河南。其中,北京市以較大的得分差距領先其他省市,穩居第一。從非全口徑看,排名前10位的省市依次是北京、浙江、江蘇、上海、安徽、廣東、黑龍江、四川、陜西、山西。其中,北京以明顯優勢領先其他省市,仍穩居第一。
無論全口徑裝備制造業,還是去除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的裝備制造業,北京市的創新能力都無可爭議地以絕對優勢穩居第一。我們認為,之所以北京市(全口徑)裝備制造業創新能力如此過硬,主要源于以下幾方面原因:一是擁有數量最多的、相關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等科研機構;二是集聚了全國數量最多的、創新型的、高水平的工程技術研究人員;三是較為過硬的企業競爭力;四是上述科研機構、企業和研究人員創造了數量最多的專利,尤其是發明專利。
廣東省全口徑裝備制造業創新能力被擠出前10強,其主要原因在于該省電子、計算機通信設備制造業占比較高,而我國電子、計算機通信設備制造業普遍技術含量很低,產品附加值不高,創新能力不強;廣東省裝備制造業創新能力也落后于北京市、浙江省、江蘇省、上海市和安徽省,其主要原因在于該省裝備制造業中很大部分屬于簡單組裝型、加工貿易型產業,其產業發展模式決定了其對創新重視程度的不足,進而使得其創新能力和創新動力均較薄弱。
安徽省全口徑裝備制造業與裝備制造業的創新能力分別位居全國第四和第五位,河南省全口徑裝備制造業創新能力排名第十,均得益于近幾年兩個省份(全口徑)裝備制造業的持續快速增長與競爭力提升;黑龍江省和陜西省全口徑裝備制造業與裝備制造業的創新能力均擠進了前10強,主要源于兩個省份擁有數量較多的知名企業、科研機構和工程技術研究人員,并創造了較多的專利。
云南省全口徑裝備制造業創新能力進入前10強,山西省裝備制造業創新能力也位列第十,其主要原因在于兩個省份均擁有一定特色、競爭力較強的裝備制造行業,且這些特色行業的創新能力、專利產出水平均較高。
此外,貴州省全口徑裝備制造業與裝備制造業的創新能力均位居第十一位,其主要原因在于雖然該省(全口徑)裝備制造業規模較小,但中國航空工業、中國航天科工等國防科技工業企業均在該省建立了重要的產業基地,軍民結合類裝備制造業競爭優勢明顯,創新能力突出。
打好轉型升級戰
中國工業報:隨著行業發展步入中低速發展階段,地方政府難免會經歷轉型“陣痛”。區域競爭力的排名對各地裝備制造業轉型有哪些啟示?此“排名”是否會一直延續下去?基于當前行業發展面臨的內外部形勢,對裝備制造業發展有哪些建議?
石勇:“中國裝備制造業區域競爭力分析”基于全面、系統、完善的評價指標體系,不僅能夠體現各省、市、區裝備制造業的發展成就與競爭優勢,而且也能夠反映各省、市、區裝備制造業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與不足,可以較好地為各省、市、區制定和實施促進裝備制造業發展的相關政策提供重要依據。
戰略與規劃研究所是機械工業信息研究院從事戰略咨詢與信息研究的主要部門之一,數十年來長期跟蹤研究國內外裝備制造業的發展情況與最新動向,是該所的重點研究方向之一,承擔了數十項相關的國家級、省部級重大課題。特別是自2008年9月以來,承擔了工業和信息化部的重大問題研究項目:“月度、季度、年度全國及重點地區裝備工業經濟運行情況與監測預警”,開展了裝備制造業國際競爭力比較研究等。
我們在做好全國及重點地區與美、日、德、韓、俄等國家裝備制造業經濟運行分析與景氣監測預警的基礎上,為了更為全面、系統地了解、研究裝備制造業發展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新動向,專門成立課題組,并建立了相關指標體系,連續多年開展中國裝備制造業區域競爭力分析研究工作,今后也將延續這一重要的工作內容。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之后,我國裝備制造業作為新時期的主導產業率先企穩回升,帶動國內經濟走出低谷,并取得重大進步,實現歷史性跨越。2009年,我國裝備制造業工業總產值超過美國和日本,首次躍居世界第一,成為全球裝備制造業第一大國。2012年,我國裝備制造業工業總產值達到18.34萬億元,仍以較大優勢保持世界第一。汽車、發電設備、機床、船舶、大中型拖拉機等主要裝備產品產量位居世界首位。雖然我國已經成為裝備制造業大國,但還不是強國,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較大差距,大而不強的問題仍很突出,自主創新能力不強,基礎配套能力薄弱,產業結構不合理,發展方式總體較為粗放,轉型升級刻不容緩。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方興未艾,中國加快經濟結構調整與發展方式轉變,“四化”進程加快推進等均為中國裝備制造業轉型升級創造了重大機遇。目前,中國已經步入以轉型升級為主基調的中高速增長階段。下一步,建議通過加快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提升基礎配套能力,積極調整產業結構,鼓勵兼并重組,深度推進“兩化融合”,加速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等舉措,促進裝備制造業又好又快發展。
相關觀點
智能化制造是大勢所趨
《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專項行動計劃》(2013~2018年)提出智能制造生產模式培育行動,要面向國民經濟重點領域智能制造需求,創新智能制造裝備產品,提高重大成套設備及生產線系統集成水平。加快實現工業機器人、增材制造等先進制造技術在生產過程中的應用。培育數字化車間、智能工廠,推廣智能制造生產模式。
隨著勞動力成本上升,傳統勞力管理難度加大,污染大、體力消耗大、重復機械的崗位越來越難招人,找機器人來替代成了越來越迫切的需求。但是機械的模式令企業家不放心,制造業的生產模式也在改變。產品多元化,每天的訂單不一樣,流程就需及時調整。業內專家表示,智能化制造是大勢所趨,企業家不得不變,自然要面臨一定的陣痛和適應期。
從行業的發展來看,業界人士建議,由生產企業各自發展攻關技術,發展出來的機器人產品比較單一,應抱團發展,形成系統化,打造出一條條成熟的無人生產線,以滿足不同制造業企業的需求。
首先是加快重點領域裝備智能化。實施“數控一代”裝備創新工程行動計劃,推廣應用數字化控制技術,集成創新一批數控裝備,實現裝備性能、功能的升級換代。實施高檔數控機床與基礎制造裝備專項,推進重點領域高端數控機床的研發設計和生產應用。實施智能制造裝備發展專項,面向重點行業生產過程柔性化、智能化的應用需求,開發一批標志性的重大智能制造成套設備。
其次是推進生產過程和制造工藝的智能化。開展先進制造創新試點,推廣以人機智能交互、柔性敏捷生產等為特征的智能制造方式,促進工業機器人在關鍵生產線的規模應用,推進生產制造設備聯網和智能管控。拓寬增材制造(3D打印)技術在工業產品研發設計中的應用范圍,推進增材制造在航空航天和醫療等領域的率先應用。創新政企合作模式,建立先進制造技術研發中心。
再次是推動智能制造生產模式的集成應用。結合原材料、裝備、消費品等行業發展特點,在集團管控、設計與制造集成、管控銜接、產供銷一體、業務和財務銜接等領域,開展關鍵環節集成應用示范。逐步推廣重點行業數字化車間,開展智能工廠試點建設,探索全業務鏈綜合集成的路徑和方法。選擇有條件的產業集聚區,開展智能制造示范實驗區建設。
專家指出,現在正處在一個由“中國制造”加緊向“中國創造”轉變的時代,智能制造成為制造業的不二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