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米發電機:“最后一米”怎么走
時間:2013年01月04日瀏覽:321次轉載:工控網收藏分享:
2012年12月的一天深夜,中科院外籍院士王中林收到了一封來自英國的郵件。郵件通知他因“自充電能源包一步實現能量的產生和儲存”而入選國際知名英國科學網站“物理世界”的“2012年度十大科學突破”。
2005年,為了解決納米器件的供電問題,王中林開始研究納米發電機,一年后實驗成功,并在《科學》雜志上發表。這種“發電機”能將微小震動產生的機械能轉變為電能,為傳感器、探測器等供能。
然而,技術只有轉化成產品才能實現它的價值,星星之火變成燎原之勢需要通過工業化來實現。目前,納米發電機仍然待字閨中。如何有效將其產業化,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離市場僅一步之遙
據了解,可以將周圍環境中的機械動能直接轉變為電能的納米發電機,有望引發一場新能源技術革命。
如今,納米發電機已從最初輸出電壓幾毫伏發展到輸出電壓達上千伏,輸出功率達每立方米3萬瓦。也就是說,一個手掌大小的5毫米厚的納米發電機可瞬時驅動600個發光二極管同時工作。同時,其自身類型也擴展到壓電機、摩擦、熱釋電、復合納米發電機等多種類型。
在近日召開的香山科學會議第448次國際學術討論會上,來自中、美、英、法、意、韓等國家的60余名專家學者對壓電電子學和納米發電機發展前沿問題進行了深入交流。
王中林告訴記者:“毫無疑問,我國在納米發電機領域的研究水平世界第一,應該盡快搶占產業先機,助推我國在能源、智能傳感等方面邁進新時代。”
如今,納米發電機及相關技術距離市場僅一步之遙,但如何走好其產業化的最后一米,引發了來自各界的熱議。
尋找與企業結合點
產業化的第一步便是尋找與企業的結合點。
“我們甚至把休眠電流苛刻到微安級,但仍不能滿足物聯網中傳感器長期工作的要求。”北京時代凌宇科技有限公司產品總監時洪坤有感于物聯網產業發展的瓶頸。他說:“納米發電機作為傳感器供電電源便可以解決這一問題。”但他認為,這項技術產業化還面臨核心器件穩定規模化量產、與實際市場對接及成本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