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制造業未來十年將走向何方?
“未來十年是中國由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變,實現由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中國智造轉變的關鍵時期。”3月18日,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特別顧問、國家信息化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朱森第教授在“第四屆中國制造業CIO年會暨2009中國制造業信息化歲末盤點頒獎典禮”上對中國制造業未來十年的發展做出了六個判斷。
第一,制造業已發展成為我國國民經濟的支柱。朱森第用一組數據證明了這一判斷:制造業工業增加值約占全國GDP的三分之一,占全部工業的80%;上交稅金約占全部工業的90%;工業制成品出口占全國外貿出口總額的90%;從業人員占全部工業的90%。“從發展趨勢來看,未來十年會有一些變化,但是制造業在國民經濟當中還會占比較重要的位置。”
第二,中國制造業在未來的十年內仍將保持一定速度的增長。
第三,中國制造業總量和規模已居世界前列,在未來的十年內將穩居世界第一。2007年中國制造業的增加值已經超過了日本和德國。“這兩年來,我們制造業的增加值和美國差不多了。保守一點說,我們在全世界制造業的增加值已躍居第二。”
第四,轉型升級、結構調整將是未來十年中國制造業的主旋律。中國制造業未來面臨五大轉變:即從依靠投資的拉動向主要依靠技術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推動轉變;從注重生產能力的擴張向注重技術能力的積聚轉變;從生產型制造向服務型制造轉變;從世界制造業價值鏈低端向世界制造業價值鏈高端轉變;從對環境擠壓向對環境友好轉變。
“在這幾個轉變當中,要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新能源產業著重發展清潔能源、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汽車;新材料和高端制造產業著重解決高性能材料、核心部件和重大技術裝備國產化問題;生物產業著重發展生物育種和生物醫藥;信息產業著重推進物聯網和互聯網結合,推進傳感網的廣泛應用;空間、海洋和地殼深部研究和資源開發利用。”
第五,信息技術與中國制造業的融合朝著深度、廣度大力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推進的重點包括發展智能工具、構建數字企業、實現節能減排、促進轉型升級、做強信息產業、催生新興產業等六個方面。
“制造業信息化是兩化融合的重點和匯聚點。”制造業與信息技術、高新技術的融合,能夠促進傳統的制造業向現代的制造業轉型升級。其中,智能化非常重要:產品和裝備實現數字化,是向國民經濟各部門提供智能化工具,從而提高我國社會生產力水平、提高我國裝備制造業國際競爭力。
朱森第認為,物物互聯將成下一個萬億元產業。從整體市場規模來看,2010年中國物聯網產業市場規模將達到2000億元;至2015年,中國物聯網整體市場規模將達到7500億元,年復合增長率超過30%;到2020年,物物互聯業務與現有人人互聯業務之比有望達到30∶1。
第六,綠色制造、智能制造、服務型制造將成為中國制造業的方向。
綠色制造就是在我們制造業的產品和全生命周期當中,從設計、生產到再制造的環節,都要貫穿綠色的概念。例如發展節能產品、節能技術、節能工藝;發展少污染、無污染、低排放產品和工藝;促進低碳發展、循環經濟;減少資源消耗、節約資源;保護生態。
智能制造系統最終要從以人為主要決策核心的人機和諧系統向以機器為主體的自主運行轉變。例如發展智能化產品(聰明機床);生產過程的自動化、智能化;發展工業自動控制技術和產品(傳感元件、自動化儀表、PLC、DCS、FCS、現場總線、數控系統)、遠程監控、檢測、診斷等。
朱森第特別強調:“轉型升級、結構調整將是未來十年中國制造業的主旋律。”
業務咨詢:932174181 媒體合作:2279387437 24小時服務熱線:15136468001 盤古機械網 - 全面、科學的機械行業免費發布信息網站 Copyright 2017 PGJXO.COM 豫ICP備1201980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