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硫脫硝不完善成“禍首”
時間:2017年11月09日瀏覽:368次收藏分享:
燃煤是造成霧霾的主要原因,而中國燃煤的50%是用于發電,因此要求電廠和大型燃煤工廠除塵、脫硫、脫硝是十年來環保部主導的治理空氣污染主要措施。這些舉措使空氣污染因子中具有毒性的二氧化硫成分開始減少,無疑是積極的,也是必須的。這也是為什么國內霧霾嚴重,但并沒有發生像當年倫敦空氣污染導致上萬人死亡慘劇的原因所在。但脫硫、脫硝工藝不完善產生了副作用,導致霧霾加劇,這是許多專家沒有想到的。
脫硝是燃燒煙氣中去除氮氧化物的過程,正常情況下效率能達到80%—90%,剩下10%—20%的氮氧化物仍留在煙氣中。再經過除塵程序,去除99%的大顆粒煙塵后,殘留細煤灰和煙氣則進入脫硫過程。
目前國內脫硫工藝90%是采用濕法脫硫,這種方法脫硫后排放的煙氣濕度很大,是普通空氣的10倍。濕煙氣里攜帶殘留的細煤灰、硫酸銨、硝酸銨、硫酸鈣、硝酸鈣細顆粒等,呈霧狀,會直接形成霧霾。
濕法脫硫之后的煙氣溫度在30攝氏度至50攝氏度左右。根據歐美經驗,濕法脫硫通常需要加裝煙氣再熱器(GGH),將煙氣溫度抬升到80度以上排放。而在國內很多電廠以節能和防止設備堵塞為由,不會加裝GGH,或裝了也被拆除。這導致煙氣低溫低空排放,加之濕度大,致使煙氣不易擴散,形成霧霾。同時,這些濕煙氣在靜穩空氣中不斷擴散,吸附工廠和汽車排放的污染物,時間一長,導致大氣能見度大幅度降低,空氣質量急劇惡化,形成重度霧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