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土壤污染歷來已久,最近幾年尤為重視,但效果不甚顯著。我國土壤的主要污染物為鎘、鎳、銅、砷、汞、鉛等重金屬。根據國家環保部、國土資源部等耗時9年的調查《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公報》顯示,全國土壤總的點位超標率為16.1%,其中,耕地土壤點位超標率高達19.4%,數據觸目驚心。
原因多,修復難造成土壤污染的原因有諸多方面。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土壤污染綜合防治政策研究課題負責人吳平在接受采訪時表示,首先是長期過度施用農藥、化肥,以及污水灌溉造成土壤污染,我國每年化肥施用量超過4100萬噸,污水灌溉農田面積超過330萬公頃。其次,在大中城市及工礦業發達地區,礦石冶煉、燃煤等工業三廢排放活動是土壤污染的主要原因。再次,南方省份土壤重金屬天然含量高,加上耕地土壤日趨酸化導致重金屬污染加劇。
此外,工業固體廢物和城市垃圾向土壤直接傾倒,經過日曬、雨淋、水洗,污染得以輻射狀、漏斗狀向周圍土壤擴散,造成周圍土壤甚至地下水的嚴重污染。鈾礦和釷礦開采、核廢料處理、燃煤發電廠、磷酸鹽礦開采加工等產生的放射性物質,也會對土壤造成污染。污染土壤修復表現為一個技術問題,但中國環境科學院總工程師李發生在接受采訪時多次強調,工程的總體設計需要美學支撐。他指出,場地修復事業中的人文科學,包括人的素質、人文環境,也包括所匹配的政策。場地修復中的人文問題目前在國內極少被關注。比如修復公司應以承擔社會責任的態度去工作,這樣許多問題就容易解決了。甚至,我們應該更進一步地去考慮場地修復工作的美學建設、景觀恢復問題,采取措施降低能耗等。他主張美學管理要在第一時間介入場地修復設計,污染場地到底適合做什么,在一開始就應該統籌規劃。國內通常更多地強調使用功能,不會考慮那么深遠。
事實上,修復是對污染場地的優化過程,要尋求對環境影響最小、視覺效果最好、更加安全的解決方案。同時,李發生認為,污染土壤修復產業需要各利益相關方共同參與,處理好各方關系本身就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問題。首先是污染企業,其次是政府,然后是參與土壤修復的企業,還有更重要的是老百姓。考慮到很多污染企業是國有企業,在協調利益關系時國家干預也格外重要。他強調,在協調土地開發商、公眾、土壤修復企業、政府關系中,注重頂層制度設計,平衡各方利益,使這項事業健康有序地發展。讓和諧的人文之美與先進的修復技術相結合,恢復土壤的生態原貌。
公眾參與機制不暢也是導致重金屬污染問題難以得到及時有效解決的問題之一,北京師范大學環境學院博士生導師程紅光認為,信息不對稱是治理難的重要原因。因為企業的污染只有企業最清楚,公眾并不是特別地了解企業的污染狀況,也不具有相關的專業能力和知識水平。他告訴記者,要解決重金屬污染問題,關鍵在于要以人體健康為指揮棒,轉變環保相關工作的工作方式和重點,需要規劃、產業、環保、水利和衛生等部門齊抓共管,控制重金屬污染的暴露渠道。他建議,從提高重金屬污染監測的能力、建立信息公開制度、完善權力分配體制等多個方面完善重金屬污染防治體系。
修復產業,迎來初生但空間巨大《全國土壤環境保護十二五規劃》中明確,十二五期間,中央財政將撥款300億元用于全國污染土壤修復。2013年1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近期土壤環境保護和綜合治理工作安排的通知》,其中明確以大中城市周邊、重金屬污染防治重點區域、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周邊等為重點,開展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試點示范。據了解,未來全國土壤環保工作的開展領域將從目前較為單一的城市搬遷工礦廠區污染場地,延伸至污染面更廣、修復難度更大的農田耕地、礦山水域等。輕工業環境保護研究所總工程師、工業場地污染與修復北京市重點實驗室主任宋云介紹說,土壤修復項目的實施過程一般分為調查與風險評估、修復工程、驗收評估三部分。這就意味著,未來土壤修復行業將逐漸發展為一條涵蓋諸多環節的完整產業鏈。有統計顯示,截至去年9月底,國內從事土壤修復的企業數量達到300多家。
土壤修復在我國是一個亟待開啟的新興環保細分市場。據全國第四次環保產業調查結果顯示,我國土壤修復產業產值尚不及環保產業總產值的1%;同時,在我國環境服務業中,涉及土壤治理的生態修復企業占3.7%.宋云說,在政策驅動下,土壤修復產業展現了良好的市場前景。由于相當一部分農林牧用地和工礦業場地污染嚴重,還有不少傳統產業將面臨轉產、搬遷或關停的現實處境,這些都給我國土壤污染修復帶來了巨大的市場空間。
業務咨詢:932174181 媒體合作:2279387437 24小時服務熱線:15136468001 盤古機械網 - 全面、科學的機械行業免費發布信息網站 Copyright 2017 PGJXO.COM 豫ICP備1201980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