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MC340/TWIN是德國STAMA公司生產(chǎn)的雙主軸加工中心,由于燒毀嚴重,無法恢復原系統(tǒng)。技術改造工作采用德國SIEMENS-840D控制系統(tǒng)更換原機床配置的日本FANUC-15M系統(tǒng),涉及到大量的硬、軟件技術,文章簡略地介紹了有關的改造方法和技術。
MC340/TWIN雙主軸加工中心是1994年從德國STAMA公司進口的數(shù)控機床,因意外事故幾乎報廢。我們除對損壞的機械部件修理復原外,還對其控制系統(tǒng)進行了更新式設計、改造。
1 CNC八軸控制
- 原八軸的控制
- 現(xiàn)八軸的控制
- PLC控制軸改為CNC控制軸的一些特殊性
- 原控制系統(tǒng)是日本FANUC-15M系統(tǒng),其CNC部分直接控制兩個主軸(一個電動機驅動兩個主軸,即C軸)和X、Y、Z、A四個軸,并通過PLC和STAMA公司自制的接口控制回轉工作臺(C2軸)、刀庫軸(Q軸)和直線運動式機械手軸(V軸)。PLC共占用I/O點為288/192點。C2軸(回轉式工作臺)分為兩個工作區(qū),在一個工作區(qū)進行加工的同時,另一個工作區(qū)可以裝卸工件,兩個工作區(qū)每循環(huán)一次就可以加工出八個工件。另外原機床的換刀有其特殊性,由Q軸(刀庫軸)、V軸(直線式機械手軸)和Z軸等三個軸共同配合完成換刀動作。其過程是:當有換刀指令時,Q軸轉到正確刀位,V軸帶著機械手到刀庫取刀,再移動到主軸端,機械手的另兩爪抓住主軸上的兩把刀,然后通過Z軸向上運動來拔刀,機械手轉動180°以后,Z軸又下降將新刀插入主軸,V軸再回到刀庫將換下的刀插入刀庫原位置。所以換刀全過程涉及到三個軸的運動和機械手的各種動作,以及大量的電磁閥和位置檢測元件,整個動作比較復雜。

圖1 |

圖2 |
- 由于FANUC-15M系統(tǒng)是對我國禁運的產(chǎn)品,經(jīng)調(diào)研論證后,我們選用了四軸聯(lián)動的SIEMENS-840D數(shù)控系統(tǒng)。主軸和X、Y、Z、A軸直接由CNC控制,可完全達到原來的技術指標。而原PLC控制的C2、Q、V三軸,也改為CNC直接控制。由于選用的西門子標準操作面板不占用外部I/O點,同時伺服電動機內(nèi)部有專用的位置編碼器,節(jié)約了大量的I/O點,所以PLC控制占用的I/O點減少到192/160點。實現(xiàn)了原機床的PLC功能,優(yōu)化了PLC程序,改善了原機床的功能。具體方法如下述。
- Q軸的控制方法 原Q軸的控制框圖如圖1。當CNC發(fā)出換刀指令時,通過PLC送出數(shù)字指令和各控制信號,通過接口電路轉化為模擬指令,再通過西門子驅動器驅動電動機轉動。隨刀庫同步轉動、且對應56把刀的絕對編碼器ENC2將刀號的粗位置反饋回PLC,達到粗定位的目的,然后再由精密電位器:來精確定位,進而進行后續(xù)的換刀工作。在此機械傳動鏈中,以上兩個位置傳感器均不安裝于電動機內(nèi)。機械傳動鏈示意圖如圖2。
- 經(jīng)過多級齒輪和蝸桿、蝸輪傳動,電動機與絕對編碼器(ENC2)的傳動比為157.357/1,而電動機與精密電位器(R)的傳動比為2.81/1,均不為整數(shù)。與系統(tǒng)配套的伺服電動機內(nèi)裝有增量編碼器,但用來確定刀具位置就不合適了,因為其沒有一一對應的關系。在分析了整個刀庫傳動機構和編碼器特性后,我們采用了外置增量式編碼器,安裝于電位器R的位置,即編碼器與刀庫的傳動比為56:1,這樣就可以像X、Y、Z、A軸一樣,方便地回到參考刀位(定為1號刀),且每一刀位又和編碼器有一一對應關系,這種對應精度又因CNC的128倍頻的作用而勝于原精密電位器定位,從而達到了粗精定位兩種目的,實現(xiàn)了刀庫軸的功能。
- V軸的控制方法 原控制框圖類似于Q軸控制圖,只是沒有電位器精定位。V軸位置由絕對編碼器(ENC2)來檢測。本次改造中V軸的控制也采用直接由CNC控制。由于V軸藏于主軸立柱腔內(nèi),不便返回參考點,必須要有位置記憶,因此我們選用了與840D配套的絕對位置編碼器來覆蓋V軸的全行程,再配合西門子電動機內(nèi)置位置編碼器共同完成V軸的精確定位,達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