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擬訂工藝路線是指擬訂零件加工所經過的有關部門和工序的先后順序。工藝路線的擬訂是制訂工藝規程的重要內容,其主要任務是選擇各個加工表面的加工方法,確定各個表面的加工順序以及整個工藝過程的工序數目和工序內容。它與零件的加工要求,生產批量及生產條件等多種因素有關。本節主要敘述工藝路線擬訂的一些共性問題,具體擬訂時,應結合實際情況分析比較,確定較為合理的工藝路線。
一、表面加工方法的選擇
選擇表面加工方法時,一般先根據表面的加工精度和表面粗糙度要求,選定最終加工方法,然后再確定精加工前的準備工序的加工方法,即確定加工方案。由于獲得同一精度和同一粗糙度的方案有好幾種,選擇時還要考慮生產率和經濟性,考慮零件的結構形狀、尺寸大小、材料和熱處理要求及工廠的生產條件等。下面分別簡要說明表面加工方法選擇時主要考慮的幾個因素。
(一)經濟精度與經濟粗糙度
任何一種加工方法可以獲得的加工精度和表面粗糙度均有一個較大的范圍。例如,精細的操作、選擇低的切削用量,可以獲得較高的精度,但又會降低生產率,提高成本;反之,如增大切削用量提高生產率,雖然成本降低了,但精度也降低了。所以,對一種加工方法,只有在一定的精度范圍內才是經濟的,這一定范圍的精度就是指在正常加工條件下(采用符合質量標準的設備、工藝裝備和標準技術等級的工人,合理的加工時間)所能達到的精度,這一定范圍內的精度稱為經濟精度。相應的粗糙度稱為經濟粗糙度。
表 3-14 、表 3-15 、表 3-16 分別摘錄了外圓、內孔和平面等典型加工方法和加工方案能達到的經濟精度和經濟粗糙度(經濟精度以公差等級表示)。表 3-17 摘錄了各種加工方法加工軸線平行的孔系時的位置精度(用距離誤差表示)。
各種加工方法所能達到的經濟精度精度和經濟粗糙度等級,在機械加工的各種手冊中均能查到。
表 3-14 外圓柱面加工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