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編出好的PLC程序
時間:2009年09月30日瀏覽:695次收藏分享:
PLC是現代工業(yè)的三大支柱之一,是可靠性高、應用非常廣泛的工業(yè)控制產品。在中大型模塊化的PLC產品中,CPU模塊(中央處理器)是PLC的中心。一些重大的工業(yè)生產線往往要求連續(xù)運行不能停頓,而可靠性再高的PLC也不能保證故障為零,因此,雙CPU的冗余控制是一種滿足連續(xù)生產要求、提高系統(tǒng)可用性的有效手段.
PLC程序最好的評價標準是實踐。看程序能否達到預期的目的。但這還不夠。因為能達到目的的程序還有好與不好之分。到底什么樣的程序才算好的程序呢?大體有如下幾個方面:
1、正確性 PLC的程序一定要正確,并要經過實際工作驗證,證明其能夠正確工作。這是對PLC程序的最根本的要求,若這一點做不到,其它的再好也沒有用。 要使程序正確,一定要準確的使用指令,正確的使用內部器件。準確的使用指令與準確理解指令相聯系,為此對指令含義和使用條件一定要弄清楚。必要時,可編些小程序對一些不清楚的指令作些測試。 同一指令,由于PLC的出廠批次不同或是PLC的系列型號的不同,一些指令細節(jié)有可能不一樣,應仔細查閱編程手冊。 內部器件正確使用也是重要的。如有的PLC有掉電保護,有的PLC沒有。一定要做到該掉電保護的一定要用掉電保護的器件,反之則不能用。 總之,要準確的使用指令,正確使用內部器件,使所編的程序能正確要作,這是對PLC程序最根本的要求。
2、可靠性 程序不僅要正確,還要可靠。可靠反映著PLC程序的穩(wěn)定性,這也是對PLC程序的基本要求。有的PLC程序,在正常的工作條件下或合法操作時能正確工作,而出現非正常工作條件(如臨時停電,又很快再通電)或進行非法操作(如一些按鈕不按順序按,或同時按若干按鈕)后,程序就不能正常工作了。這種程序,就不大可靠,或說不穩(wěn)定,就是不好的程序。好的PLC程序對非正常工作條件出現,能予以識別,并能使其與正常條件銜接,可使程序適應于多種情況。好的PLC程序對非法操作能予以拒絕,且不留下“痕跡”。只接受合法操作。聯鎖是拒絕非法操作常用的手段,繼電電路常用這個方法,PLC也可繼承這個方法。
3、簡短性 使PLC程序盡可能簡短,也是應追求的目標。 簡短的程序可以節(jié)省用戶存儲區(qū);多數情況下也可節(jié)省執(zhí)行時間,提高對輸入的響應速度,還可提高程序的可讀性。 程序是否簡短,一般可用程序所用的指令條數衡量,用的條數少,程序自然就簡短。要想程序簡短,從大的方面講,要優(yōu)化程序結構,用流程控制指令簡化程序,從小的方面講還要用功能強的指令取代功能單一的指令,以及注意指令的安排順序等。
4、省時性 程序簡短可以節(jié)省程序運行時間,但簡短與省時并不完全是一回事。因為運行程序時間雖與程序所擁有指令條數有關,而且還與所使用的是什么指令有關。PLC指令不同,執(zhí)行的時間也不同。而且,有的指令,在邏輯條件ON時執(zhí)行與在OFF時執(zhí)行其時間也不同。另外,由于使用了流程控制指令,在程序中,不是所有指令都要執(zhí)行等。所以,運行程序的時間計算是較復雜的。但要求其平均時間少,最大時間也不太長是必要的。這樣可提高PLC的響應速度。 省時的關鍵是用好流程控制指令。按情況確定一些必須執(zhí)行的指令,作必備部分,其余的可依程序進行,有選擇地執(zhí)行,或作些分時工作的設計,避免最大時間太長等。
5、可讀性 要求所設計的程序可讀性要好。這不僅便于程序設計者加深對程序的理解,便地調試,而且,還要便于別人讀懂你的程序,便于使用者維護。必要時,也可使程序推廣。 要使程序可讀性好,所設計的程序就要盡可能清晰。要注意層次,實現模塊化,以至于用面向對象的方法進行設計。要多用一些標準的設計。 再就是I/O分配要有規(guī)律性,便于記憶與理解。必要時,還要做一些注釋工作。內部器件的使用也要講規(guī)律性,不要隨便地拿來就用。 可讀性在程序設計開始時就要注意。這不易完全做到。因為在程序調試的過程中,指令的增減,內部器件的使用變化,可能使原較清晰的程序,變的有些亂。所以在設計時就對調試增減留有一定的余地,然后調試完畢后再做一下整理,這樣所設計的程序具有更高的質量。
6、易改性 要使程序易改,也就是要便于修改。 PLC的特點之一就是方便,可靈活地適用于各種情況。其辦法就是靠修改或重新設計程序。 重新設計程序用于改變PLC工藝的用途要求的情況,不僅程序重編,而且I/O也要重新分配。多數情況下不需要重編程序,作一些修改就可以了。這就要求程序具有易性,便于修改。易改也就是彈性,要求只要作很少的改動,即可達到改變參數或理改動作的目的。 在設計PLC程序的過程中,能夠滿足以上6方面的要求的就能稱的上是一個好程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