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帶拉力試驗機、安全帶拉伸強度試驗機、安全繩拉力試驗機、安全繩拉伸強度試驗機
安全繩拉伸強度試驗機 校準
校準是調整精度的關鍵部分,試驗機的準確度關鍵步驟,具有自動校準,輸入數據后一鍵完成功能,當掛上砝碼,目標值輸入你要矯正值后按確定鍵,儀表自動將數值校正。
進入校準界面,按‘標定’鍵,進入密碼輸入界面顯示
‘密碼:000000’輸入系統默認密碼123456進入校準界面,進入后界面顯示當前力值,峰值、位移、目標值、速度。在系統校準模式下速度是利用導航鍵進行調整(0.1-50mm/min)用此速度進行壓測力計操作。
備注:設備在出廠時已經校準完畢,可以直接進行試驗操作。
安全繩拉伸強度試驗機 試驗機應有銘牌,其內容包括:
a) 名稱;
b) 型號;
c) 試驗機最大容量;
d) 試驗機級別;
e) 出廠日期、編號;
f) 制造廠名稱或標志。
控制參數;
位移控制:就是整個試驗過程中只需要橫梁以一定的速度移動就可以了,所有就設置一個速度參數即可。
程序控制:就是這里可以設置多個控制步驟,整個試驗過程會按這你的設置來進行
a)始控制方式:就是某個試驗步驟中運行的控制方式。軟件有多種控制方式;位移控制、力控制、變形控制、引伸計應變控制、應力控制、位移應變控制,位移保持、力保載、循環開始、循環結束、采樣間隔,其中保持、保載這種類控制方式是到達時間(單位為s)就切換到下一步驟,如果選擇了【采樣間隔】在保載過程中的采樣點就不是全部保存,軟件就根據保載的時間按一定規律進行保存部分采樣點。
b)試驗速度:就是某個試驗步驟中運行的速度。根據控制方式不一樣,速度的單位也相應不同。如位移控制對應速度的單位就是:mm/min,力控對應速度單位是:N/s,應力控制速度單位是:MPa/s。
c)終控制方式:就是這個試驗步驟以什么方式來結束,依靠終點值來控制。這里有多種控制方式,位移控制、力控制、變形控制、應力控制、位移應變控制,引伸計應變控制。
終點值:就是這個試驗步驟達到這個設定值就結束這步試驗,切換到下一個步驟。終點值的單位也是與終控制方式有關系。
下面舉例將按程序控制方式進行試驗方案設置。
a)先單擊【添加】按鈕;
b)在【始控制方式】下拉框中選擇"位移控制";
c)在【速度】輸入框填寫10;
d)在【終控制方式】下拉框中也控制"位移控制";
e)在【終點值】輸入框填寫10;
f)單擊確定按鈕,這一步的試驗步驟就可以添加到【步驟列表】中;
重復上面的步驟就可以往【步驟列表】添加更多的試驗步驟。如果添加到【步驟列表】中那一步試驗步驟設置有錯誤,可以先在【步驟列表】中選定該步驟,再單擊修改按鈕即可以對試驗步驟的設置進行修改。如果某一步試驗步驟不需要了,先【步驟列表】選定該試驗步驟,再單擊刪除按鈕即可以把該試驗步驟刪除。如果一些試驗步驟需要在試驗過程中進行循環運行,就可以把選擇【循環開始】,填寫循環次數。最后記得單擊保存按鈕才會將所有設置保存起來。
技術參數
序號 | 檢 驗 項 目 | 技 術 要 求 |
1 | 醉大試驗力 | 5000N 100N 200N 500N 1000N 2000N 3000N 5000N |
2 | 試驗力測量范圍 | 醉大負荷的2%~100% |
3 | 位移測量 | 分辨率0.01mm |
4 | 試驗力示值相對誤差 | 優于?1% |
5 | 試驗力示值重復性相對誤差 | ≤1% |
6 | 試驗力零點相對誤差 | ?0.1% |
7 | 速度范圍 | 0.05-500mm/min |
8 | 速度精度 | 優于?1% |
9 | 有效拉伸空間 | 600mm |
10 | 電源 | ~220V?10% 50Hz 0.5kW |
11 | 外形尺寸(mm) | 400*400*1300 |
試驗
1、 首先使用“上升”和“下降”調整中橫梁的位置來夾取試樣(試樣夾上之后,不能太緊,不能帶力)
2、 按一下“力清零”鍵,把力清掉,按下“試驗”鍵開始做試驗,直到試樣被破壞,設備自動停機,出現數據。
3、 如果試樣已破壞,設備沒有自動停機,則手動按下“停止”然后,進入“系統設置”更改一下“破型判斷”和“破型起限”的值,已達到自動停機的目的。
4、 試驗完成,關閉電源,打掃衛生。
1) 屈服點:當上下屈服點無效時,采用規定非比例應變時的力值代替,一般采用Fp0.2代替。
2) 上屈服力:一根曲線上面上屈服點對應的力(若曲線無明顯屈服階段,則為0)。
3) 下屈服力:一根曲線上面下屈服點對應的力(若曲線無明顯屈服階段,則為0)。
4) 最大力:獲得一根曲線中的最大力或程序控制時可獲得在指定控制段曲線的最大力值。
5) 最大力下的變形:獲得一根曲線中的最大力對應的變形或程序控制時可獲得在指定控制段曲線的最大力值對應的變形。
6) 兩點間最大力:獲取兩個變形點之間的最大力。
7) 兩點間最小力:獲取兩個變形點之間的最小力。
8) 最小力:曲線上的最小力值或程序控制時可獲得在指定控制段曲線的最小力值。
9) 最小力下的變形:曲線上的最小力值對應的變形或程序控制時可獲得在指定控制段曲線的最小力值對應的變形。
10) 最大變形:獲得一根試驗曲線中的最大變形量或程序控制時可獲得在指定控制段曲線的最大變形。
11) 最小變形:獲得一根試驗曲線中的最小變形量或程序控制時可獲得在指定控制段曲線的最小變形。
12) 最大變形下的力:獲得一根試驗曲線中的最大變形量對應的力值或程序控制時可獲得在指定控制段曲線的最大變形對應的力值。
13) 最小變形下的力:獲得一根試驗曲線中的最小變形量對應的力值或程序控制時可獲得在指定控制段曲線的最小變形對應的力值。
14) 最大位移:獲得一根試驗位移曲線中的最大位移量或程序控制時可獲得在指定控制段曲線的最大位移。
15) 最大位移下的力:獲得一根試驗位移曲線中的最大位移量對應的力值或程序控制時可獲得在指定控制段曲線的最大位移對應的力值。
16) 最大位移下的時間:獲得一根試驗位移曲線中的最大位移量對應的時間值或程序控制時可獲得在指定控制段曲線的最大位移對應的時間值。
17) 兩點間平均力:獲取兩個變形點之間的力的平均值。
18) 兩點間面積:獲取兩個變形點之間試驗曲線所包含的面積。
19) 規定非比例伸長力:非比例延伸率等于規定的標距百分率時的力。當變形計算選擇為位移或百千分表時,標距為原始標距;當變形計算選擇為變形或擴展設備時,標距為引伸計標距。
20) 規定非比例伸長力(逐步逼近法):根據GB/T228.1-2010規定的逐步逼近法計算規定非比例伸長力。使用方法參照規定非比例伸長力;注意:有明顯彈性段且彈性高度低于0.5Fm該方法不適用。
22) 規定非比例伸長力(滯后環法):使用方法參照規定非比例伸長力;注意:僅適合無明顯彈性段曲線。
23) 規定總延伸力:總延伸率等于規定的標距百分率時的力。當變形計算選擇為位移或百千分表時,標距為原始標距;當變形計算選擇為變形或擴展設備時,標距為引伸計標距。
24) 規定非比例壓縮力:非比例壓縮應變等于規定值時的壓縮力。
25) 規定非比例壓縮力(逐步逼近法):使用方法參照規定非比例伸長力;注意:有明顯彈性段且彈性高度低于0.5Fm該方法不適用。
26) 規定非比例壓縮力(滯后環法):使用方法參照規定非比例伸長力;注意:僅適合無明顯彈性段曲線。
27) 規定總壓縮力:總壓縮應變等于規定的壓縮應變時的力。
28) 彈性段系數:彈性起點和彈性終點負荷差與變形差的比值。
29) 彈性模量:彈性起點和彈性終點應力差與應變差的比值,用于拉試驗和壓縮試驗的通用求法。
30) 剝離力:用于計算某一變形起點后按一定采樣間隔采集的若干力值的平均值 。
31) 撕裂力:用于計算某一變形起點后按一定采樣間隔采集的若干力值的平均值 。
32) 斷裂力:試驗中試樣斷裂時刻的力。
33) 鋼絞線斷裂力:鋼絞線斷裂力專用。
34) 能量:一根試驗曲線所包含的面積。
35) 定變形應力:在指定變形處所對應的第一個應力值;程序控制時可獲得在指定控制段規定變形時的應力值。
36) 定變形負荷:在指定變形處所對應的第一個負荷值;程序控制時可獲得在指定控制段規定變形時的負荷值。
37) 定負荷應變:在指定負荷處所對應的第一個應變值;程序控制時可獲得在指定控制段規定負荷時的應變值。
38) 定應變應力:在指定應變處所對應的第一個應力值;程序控制時可獲得在指定控制段規定應變時的應力值。
39) 定應力應變:在指定應力處所對應的第一個應變值;程序控制時可獲得在指定控制段規定應力時的應變值。
40) 定負荷變形:在指定負荷處所對應的第一個變形值;程序控制時可獲得在指定控制段規定負荷時的變形值。
41) 定應力變形:在指定應力處所對應的第一個變形值;程序控制時可獲得在指定控制段規定應力時的變形值。
42) 定應變負荷:在指定應變處所對應的第一個負荷值;程序控制時可獲得在指定控制段規定應變時的負荷值。
43) 定擴展負荷:在指定擴展處所對應的第一個負荷值;程序控制時可獲得在指定控制段規定擴展時的負荷值。
44) 定負荷擴展:在指定負荷處所對應的第一個擴展值;程序控制時可獲得在指定控制段規定負荷時的擴展值。
45) 最大力能量:一根試驗曲線從開始到最大力時所包含的面積。
46) 應變硬化指數n值:獲取特殊標準要求的特定變形區間的拉伸應變硬化指數n值。
47) 泊松比U值:用于獲取彈性段上橫向應變與軸向應變的比值,必須要求使用擴展通道的橫向引伸計測量橫向變形。
48) 偏置屈服力:規定非比例應變時的力值。
49) 塑性應變比r值:獲取在單軸拉伸應力作用下,試樣寬度方向真實塑性應變與長度方向真實塑性應變的比值,只適合均勻塑性應變范圍情況。
50) 條件值Fq:獲取KIC試驗時的Fq值。
51) 自定義點X:獲取用戶在曲線分析界面上自定義的第N個點的X軸坐標,X軸的類型由最后一次顯示特征點的界面決定。
52) 自定義點Y:獲取用戶在曲線分析界面上自定義的第N個點的Y軸坐標,Y軸的類型由最后一次顯示特征點的界面決定。
53) 上屈服力下的變形:獲取上屈服點對應的變形值。
54) 下屈服力下的變形:獲取下屈服點對應的變形值。
55) 形變零點:獲取彈性直線與X軸交點的變形值。
56) 剛性零點:獲取剛性直線與X軸交點的變形值。
57) 彈性起點力:獲取彈性直線段上彈性起點對應的力值。
58) 彈性終點力:獲取彈性直線段上彈性終點對應的力值。
59) 比例極限載荷:獲取曲線上剛開始離開彈性直線段的負荷。
60) 彈性起點變形:獲取彈性直線段上彈性起點對應的變形值。
61) 彈性終點變形:獲取彈性直線段上彈性終點對應的變形值。
62) 彈性段力差:獲取彈性直線段上彈性終點與彈性起點對應的力值的差。
63) 彈性段變形差:獲取彈性直線段上彈性終點與彈性起點對應的變形值的差。
64) 割線模量:獲取應力—應變曲線上某一點的應力與應變之比,它是從坐標原點到該點連線的斜率,該點由用戶以應變值指定。
65) 弦線模量:獲取應力—應變曲線上指定的兩點間應力差與應變差的比值,該兩點由用戶以兩個變形值指定。
66) 切線模量:獲取應力—應變曲線上某一點的切線的斜率,該點由用戶以變形值指定。
67) 平均剝離力:獲取兩個變形點之間的平均力,未指定兩點時自動按最大變形的1/3至2/3范圍求解。
68) 平均撕裂力:獲取兩個變形點之間的平均力,未指定兩點時自動按最大變形的1/3至2/3范圍求解。
69) 最大波峰值:獲取兩個變形點之間所有波峰中的最大值,未指定兩點時自動按最大變形的1/3至2/3范圍求解。
70) 最小波峰值:獲取兩個變形點之間所有波峰的最小值,未指定兩點時自動按最大變形的1/3至2/3范圍求解。
71) 波峰平均值:獲取兩個變形點之間所有波峰的平均值,未指定兩點時自動按最大變形的1/3至2/3范圍求解。
72) 最大波谷值:獲取兩個變形點之間所有波谷中的最大值,未指定兩點時自動按最大變形的1/3至2/3范圍求解。
73) 最小波谷值:獲取兩個變形點之間所有波谷中的最小值,未指定兩點時自動按最大變形的1/3至2/3范圍求解。
74) 波谷平均值:獲取兩個變形點之間所有波谷的平均值,未指定兩點時自動按最大變形的1/3至2/3范圍求解。
75) n波峰力值:獲取兩個變形點之間所有波峰中力值第n大的波峰力值,未指定兩點時自動按最大變形的1/3至2/3范圍求解。
76) n波谷力值:獲取兩個變形點之間所有波谷中力值第n大的波谷力值,未指定兩點時自動按最大變形的1/3至2/3范圍求解。
77) n波峰變形:獲取兩個變形點之間所有波峰中力值第n大的波峰對應的變形值,未指定兩點時自動按最大變形的1/3至2/3范圍求解。
78) n波谷變形:獲取兩個變形點之間所有波谷中力值第n大的波谷對應的變形值,未指定兩點時自動按最大變形的1/3至2/3范圍求解。
79) 波峰中值:獲取兩個變形點之間所有波峰力值的中值。未指定兩點時自動按最大變形的1/3至2/3范圍求解。
80) 波峰中值直線法:以直線法獲取兩個變形點之間波峰力值的中值。未指定兩點時自動按最大變形的1/3至2/3范圍求解。
81) 定相對變形應力:獲取應力-變形曲線上規定相對變形值所對應的應力值,相對變形是指應力-變形曲線上的實際變形值與形變零點變形值的差值。
82) 定相對變形負荷:獲取力-變形曲線上規定相對變形值所對應的力值,相對變形是指力-變形曲線上的實際變形值與形變零點變形值的差值。
83) 定相對應變應力:獲取應力-應變曲線上規定相對應變值所對應的應力值,相對應變是指應力-應變曲線上的實際應變值與形變零點的應變值的差值。
84) 定相對應變負荷:獲取力-應變曲線上規定相對應變值所對應的力值,相對應變是指力-應變曲線上的實際應變值與形變零點的應變值的差值。
85) 屈服終點(水平法)、屈服終點(回歸法):根據GB/T228.1-2010規定的水平法和回歸法求解的屈服結束終點的變形值。
86) 起點變形:曲線上開始的變形;程序控制時可獲得在指定控制段開始的變形。
87) 終點變形:曲線上最后的變形;程序控制時可獲得在指定控制段最后的變形。
88) 起點力 :曲線上開始的力值;程序控制時可獲得在指定控制段開始的力值。
89) 終點力 :曲線上最后的力值;程序控制時可獲得在指定控制段最后的力值。
90) 終點載荷:曲線上最后的力值;程序控制時可獲得在指定控制段最后的力值。
91) 終點載荷:曲線上最后的力值;程序控制時可獲得在指定控制段最后的力值。
92) 定面積變形:在指定試驗曲線包含的面積所對應的變形值;程序控制時可獲得在指定控制段包含的面積對應的變形值。
93) 定能量變形:在指定試驗曲線包含的能量所對應的變形值;程序控制時可獲得在指定控制段包含的能量對應的變形值。
94) 定面積負荷:在指定試驗曲線包含的面積所對應的負荷;程序控制時可獲得在指定控制段包含的面積對應的負荷值。
95) 定能量負荷:在指定試驗曲線包含的能量所對應的負荷;程序控制時可獲得在指定控制段包含的能量對應的負荷值。
96) 定負荷能量:在指定負荷所對應的曲線上包含能量值;程序控制時可獲得在指定控制段負荷所對應的曲線上包含能量值。
97) 定負荷面積:在指定負荷所對應的曲線上包含面積值;程序控制時可獲得在指定控制段負荷所對應的曲線上包含面積值。
98) 定變形能量:在指定變形所對應的曲線上包含能量值;程序控制時可獲得在指定控制段變形所對應的曲線上包含能量值。
99) 定變形面積:在指定變形所對應的曲線上包含面積值;程序控制時可獲得在指定控制段變形所對應的曲線上包含面積值。
100) 兩點間能量:在指定倆個變形值之間所對應的曲線上包含面積值;程序控制時可獲得在指定控制段倆個變形值之間所對應的曲線上包含面積值。
101) 定時間負荷:在指定時間處所對應的負荷值。
102) 定時間變形:在指定時間處所對應的變形值。
103) 拐點力:曲線(力-變形類)上倆個連續區域曲線的直線趨勢明顯改變處的力值。
104) 拐點變形:曲線(力-變形類)上倆個連續區域曲線的直線趨勢明顯改變處的力值。
105) 拐點時間:曲線(力-變形類)上倆個連續區域曲線的直線趨勢明顯改變處的時間。
106) GB3917第n大峰值:按GB/T3917標準要求計算峰值中的第n大的峰值。
107) GB3917第n小峰值:按GB/T3917標準要求計算峰值中的第n小的峰值。
108) GB3917平均峰值:按GB/T3917標準要求計算給定變形區間的平均峰值。
109) GB3917第n大峰值變形:按GB/T3917標準要求計算峰值中的第n大的峰值對應的變形值。
110) GB3917第n小峰值變形:按GB/T3917標準要求計算峰值中的第n小的峰值對應的變形值。
111)特征值參數:用于報告時的統計項“特征值”按長度或面積需求對應正確計算,如特征值單位是N/mm則特征值參數關聯長度,是MPa或N/mm2則關聯面積。
112)求和Σ:將當前結果顯示的全部試樣的對應參數數據進行累計求和操作。
113) 試樣個數n:當前結果顯示的全部試樣個數總和。
114) 試驗時間:曲線上最后的時間值;程序控制時可獲得在指定控制段所用的時間。
115) 開始時間:曲線上開始的時間值;程序控制時可獲得在指定控制段開始的時間。
售后服務
一、安裝調試:協助試驗機的安裝,負責試驗機的運輸、調試。
二、驗收標準:試驗機按訂貨技術附件進行驗收。終驗收在買方進行,對用戶提供的試樣進行試驗,并提供測試報告。
三、培訓:安裝調試同時,在儀器操作現場一次性免費培訓操作人員2-3名,該操作人員應是由需方選派的長期穩定的員工,培訓后能夠對設備基本原理、軟件使用、操作、維護事項理解和應用,使人員能夠獨立操作設備對樣品進行檢測、分析,同時能進行基本的維護。
四、軟件升級:終生免費提供新版本控制軟件。
業務咨詢:932174181 媒體合作:2279387437 24小時服務熱線:15136468001 盤古機械網 - 全面、科學的機械行業免費發布信息網站 Copyright 2017 PGJXO.COM 豫ICP備12019803號